所以流鼻血時大可不必擔心,它會在短時間內自行終止。但是,如果經過一段時間鼻血依然不止就應當及早檢查。這時,你可以前傾身體、順其自流,用紙巾輕輕吸去流出的鼻血。量較大時,可捏緊鼻翼柔軟處幾分鍾,或舉起流血鼻孔的對側手臂幫助止血。如果鼻子大量流血不止時應立即就醫,這往往是體內血管硬化、血壓過高等疾病引起的。
由此可見,並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對身體有害,我們不能身體稍有不適就如臨大敵,除這而後快,而是應該正確認識它、利用它。
身體要康複,光治不養不管用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相同疾病的人吃同樣的藥,做同樣的治療,有的病人康複了,有的病人卻不能康複;有的病人好得快,有的病人好得慢。這其中的秘密就是每個人對待疾病的態度不同,方式不同。一種人側重於“養”,他們一定會獲得健康;一種人隻知道“治”,他們很難獲得健康。
所謂“治”,就是利用醫術和藥物對病人的身體或身體裏存在的細菌病毒進行攻擊,從而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所謂“養”則是不對疾病進行攻擊,而是強化飲食、睡眠、運動、環境等生活性的手段,讓身體的體質得到好轉,器官功能得到修複,免疫能力得到提升。重新強大的身體免疫係統對病毒進行攻擊,最後達到自我康複的目的。
科學越來越發展,醫療水平越來越高超,可是我們的疾病並沒有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原因就是人們隻重視“治”而忽視了“養”。無數的事實證明,決定身體健康的根本不是治療,而是養生,養生成了人類疾病康複的決定因素。
養生是用保健的辦法來修複身體受損的器官、組織、細胞的功能,最後達到康複的目的。運用養生的方式就會讓身體越來越健康,壽命越來越接近人的自然壽命。治是治標,養是治本。人體好像一棵樹,樹有許多數不清的樹枝和樹葉,樹枝枯了,樹葉黃了,就好像人得了各種奇形怪狀的疾病。治療就是對這些樹枝和樹葉撒些水,或者幹脆用塑料的枝和葉來代替;養生是改變生活方式,不管樹枝和樹葉,而是對樹根澆水施肥。過了一段時間,那些枯了的枝、黃了的葉又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治療主要是針對急性病、外傷、細菌傳染等;養生主要是針對慢性病或者說針對那些因為身體素質下降而形成的疾病。治療所依靠的對象是藥物、手術、醫術;而養生依靠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無所不能的免疫係統。治療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很多藥物有毒副作用,而手術則是對身體進行切割甚至切除;養生則沒有任何危險,安全可靠,因為養生就是生活本身。
因此,我們要用養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對待疾病,這才是健康的王道。
與疾病和平共處,帶病照樣可延年
醫學發展至今,還遠不能使所有的人與頑症痼疾“一刀兩斷”,仍有許多疾病人類無法根治。事實上,絕對健康的人也很少,一位醫師就說:“幾乎每個40歲以上的人,我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出至少四種病。”這種說法並不誇張,但是現代人在40多歲就去世的還隻是少數。
在臨床醫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有人得了癌症,醫生已經下了定論,說他最多隻剩幾個月的壽命。多數人知道這個消息便痛不欲生,每天精神委靡,非常消極,這樣的人一般存活的時間比醫生說的還要短。但是也有的人不這樣,而是想:反正就剩那麼幾個月,我辛苦了大半輩子,現在該我享受享受了,於是,該吃吃,該喝喝,還到處遊山玩水。這樣的人一般存活的時間都會長一點,還有的甚至複查的時候病就好了,不但沒有印證醫生的預言,反而優哉遊哉地活到了七八十歲。這一現象被稱為“醫療史上的奇跡”。在中醫看來,這根本不是什麼奇跡,正是中醫養生中的“帶病延年”。
“帶病延年”一語,古已有之,係清代醫學家王孟英之言,出於《王孟英醫案》。書中認為:患了慢性病——痼疾——很難治愈,隻能改善臨床症狀,緩解病情,所以王孟英用“帶病延年”救助患者。今天,這句話可以被我們推而廣之,作為正確對待疾病態度的典型代表。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想一下,為什麼帶病也可以長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