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牡蠣火煆研細末,每次6~15克,以布包後煎,飯前服下。或將牡蠣研極細末,用米湯送服,每次服1克,日服2~3次,對防治胃酸過多的慢性胃炎有效。
(3)核桃綠皮,治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在舊曆6月上旬,采集剛生帶綠皮核桃3千克,打碎裝入廣口瓶內,加燒酒5千克(60%),在陽光下連曬20~30天,待酒與核桃由橙黃色變為黑色為止,紗布過濾,濾液加糖漿1350毫升,每日1~2次,或痛時服,10分鍾見效。
(4)鮮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取石斛30克,加水200毫升,用文火久煎取汁約100毫升,去渣;再加冰糖、粳米,同入沙鍋內,加水400毫升左右,煎至粥稠停火。分早晚兩次溫熱服下,7天為一個療程,主治胃熱陰虛型慢性胃炎。
(5)薑汁適量,大米100克。先將大米用水浸泡後,用麻紙5~6層包好,燒成灰,研細末,早晚2次服完,飯前用薑水衝服,輕者1劑,重者連服3劑,服藥後1周內以流食為主,勿食生冷油膩之物。本方對慢性胃炎有較好療效,對病情輕、病程短者療效更佳。
飲食戰略打退腸炎的進攻
腸炎是腸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腸炎不是一種獨立性疾病,它常涉及胃和結腸。因此,所謂的腸炎,實際上是胃炎、小腸炎和結腸炎的統稱。腸炎的發病原因較多,但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飲食的調養。
雖然說“得了腸炎,命丟了一半”,但大可不必太擔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很多保護胃腸的食物,加上現代醫學對此也十分有研究,隻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運用下麵的食療方,就一定能打退腸炎的進攻:
1.幹荔枝肉50克,山藥、蓮子各10克,粳米50克。將前三味搗碎,加水適量煎至爛熟時,加米入鍋煮成粥。每日晚餐服食,可補脾益腎。
2.紫皮蒜1~2頭,麵粉50克。大蒜去皮洗淨,搗成蒜泥,麵粉加清水和成糊狀。鍋內加水200毫升,燒開,將麵糊緩緩攪入,邊倒邊攪,然後放入蒜泥、食鹽少許調味。
3.石榴皮蜜膏:鮮石榴皮1000克、蜂蜜300克,石榴皮洗淨切碎,加水煎煮;每30分鍾取煎汁1次,再加水煎煮,共取2次煎湯;合並煎湯以小火煎熬至黏稠時加蜂蜜至沸停火,冷後裝瓶待用。每日2次,每次服1湯匙,用沸水衝服,連服1周,理氣舒肝為主,適用於腹部脹痛、腹瀉患者。
4.薑茶烏梅飲:生薑10克,洗淨,切絲,烏梅肉30克剪碎,綠茶5克,以沸水衝泡,加蓋並保溫浸半小時,再加少量紅糖趁熱頓服。每日3次。
5.黑木耳50克,加水2大碗,文火煮至爛熟,約存1碗,放少量鹽及醋、食木耳,再服汁,每日2次。本品性甘、平,有涼血止血之功效,適用於便血伴腹痛、胸悶者。
6.棗仁粥:酸棗仁30克,粳米200克,炒熟酸棗仁,加水適量煎煮,濾取藥汁,放入洗淨的粳米,加水煮成粥,分3~5次服。有養陰、補心安神之功效。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失眠的患者。
飲食禁忌,從“腸”計議
腸炎患者要注意飲食調養和飲食衛生,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纖維多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白薯、芹菜等多渣食物。疾病發作時,應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帶刺激性的蔥、薑、蒜等調味品。
應少吃產氣食物及甜食。《本草綱目》中記載,排氣、腸鳴過強時,應少食蔗糖及易產氣發酵的食物,如大豆、白蘿卜、南瓜、黃豆、生菜、幹豆、蔥、蒜、紅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生冷食物、有強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要吃。
有些人愛吃水果,但是如果有腸炎,就不要吃香蕉、梨等偏寒、具有滑腸功能的水果。
多油及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腸作用又會使腹瀉症狀加重。烹調各種菜肴應盡量少油,並經常采用蒸、煮、燜、汆、燉、水滑等方法。可用紅茶收斂飲料,加餐宜少食多餐,增加營養。
腸炎患者要注意蛋白質及維生素的攝入。在日常飲食中適當多選用一些易消化的優良蛋白質食品,如魚、蛋、豆製品以及富含維生素的嫩綠葉蔬菜、鮮果汁和菜汁等,慢性腸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差,宜采用易消化飲食,一次進食量不宜過多。另外,要注意給身體供給足夠的熱量、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盡可能避免出現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症,以增加體質,早日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