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藥食同源,本草養生樂趣也在吃喝之間(2)(2 / 3)

2.龍眼肉粥

材料:龍眼肉10克,大棗5枚,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龍眼去皮取肉;大米淘淨;大棗去核,與龍眼肉、大棗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每日1~2劑。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適量同煮服食。

《本草綱目》解讀:龍眼肉性味甘、溫,入心、脾經,《本草綱目》言其“開胃益脾,補虛長智”,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主要用於心脾虛損、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驚悸、怔忡、眩暈等。本品滋補之中既不滋膩,又不壅氣,為滋補良藥。

心主身之血脈,藏神,汗為心之液,貧血或心血虛者常有心悸失眠、自汗盜汗等症,常食龍眼肉粥有良好的補益作用。

3.桑仁粥

材料:桑仁30克,鮮者加倍,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桑仁擇淨,用清水浸泡片刻,而後同大米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

《本草綱目》解讀:桑仁性味甘而微寒,有滋陰補血、潤腸通便之功,為中醫常用的滋補強壯藥。《本草綱目》言其“搗汁飲,解酒中毒;釀酒服,利水氣,消腫”。桑仁粥屬補益性藥粥,可隨意經常服用。

第二節 水是最好的藥,這樣喝可以治病

健康生命,水為根基——因為缺水所以你會生病

藥王李時珍說:“水為萬化之源,水去則營竭。水是生命的本源,一個人可以一年不食,但不可以三日無水。”

“人是一隻行走的水袋。”人體內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環以及廢物排泄等每一個生命過程,都離不開水。免疫力也不例外。

首先,人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需要水,如水可溶解各種營養物質,脂肪和蛋白質等要成為懸浮於水中的膠體狀態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細胞之間川流不息,把氧氣和營養物質運送到組織細胞,再把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總之人的各種代謝和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其次,水在體溫調節上有一定的作用。當人呼吸和出汗時都會排出一些水分。比如炎熱季節,環境溫度往往高於體溫,人就靠出汗,使水分蒸發帶走一部分熱量,來降低體溫,使人免於中暑。而在天冷時,由於水儲備熱量的潛力很大,人體不致因外界溫度低而使體溫發生明顯的波動。

最後,水還是體內的潤滑劑。它能滋潤皮膚。皮膚缺水,就會變得幹燥失去彈性,顯得麵容蒼老。體內一些關節囊液、漿膜液可使器官之間免於摩擦受損,且能轉動靈活。眼淚、唾液也都是相應器官的潤滑劑。

更重要的是:水是醫療三大法寶之一。因為病人為了排出人體病源代謝物和多餘的廢物,則需大量飲水以便產生大量尿液、汗液,通過生理現象,將病源排出體外,同時,促進藥物的代謝、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

另外,水能打通經絡,水是良好的導電體,如果身體缺水,經絡就會產生導電不良的現象,而使氣血滯塞,無法將身體所需的能量送達各器官組織,從而使代謝物無法正常排出,導致氣血不暢,生理紊亂,以致體弱、生病。

長期以來,很多人一旦生病就花上一大筆醫藥費,或是為了保證生命的延續,維持健康而努力吃些“健康食品、無農藥蔬菜、水果、無添加劑的食品”等東西,但其效果卻甚微。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人體七大營養素中,水占第一位,人們若是能夠認識到水的作用及重要性,並有效地利用它,就能維持和促進健康。

正確飲用健康之水,方能鑄就堅固健康

喝水是最簡單的養生方式,但如果喝的水不健康,不僅起不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還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哪些水對身體有利,哪些水對身體有害。

水溫30℃以下最好。30℃以下的溫開水比較符合腸胃道的生理機能,不會過於刺激腸胃道造成血管收縮或刺激蠕動。

早上鹽水好,晚上蜜水好。古語有朝朝鹽水、暮暮蜜糖的說法。按照中醫理論,鹹屬水歸腎經,如果早上喝一杯淡鹽水,可以保養一天的精神。到了傍晚的時候,再用溫開水(不超過60℃)衝一杯蜂蜜喝,這樣可以濡養脾胃,促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