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本草養生心法:養生之道在一補一瀉之間(2)(3 / 3)

胃腸是負責消化的主力軍,而隻有胃腸功能正常,吃進去的食物才能轉化成血液,源源不斷地供給全身的每一個器官。如果胃腸功能下降,那麼把食物轉化成血液的能力就會下降,人體的抵抗力必然受到影響,各種疾病、傳染病就會蜂擁而至。如果胃腸功能徹底癱瘓,就沒有血液生成了,人體各髒器就會“罷工”,人就會麵臨死亡。

當胃腸功能開始減弱,如果我們往胃腸輸送的營養物質都是液體或糊狀的細小顆粒,就可以很快消化、吸收,這些營養物質直接生成血,反過來滋養胃腸,就能使虛弱的胃腸起死回生,因此保住了胃腸這個後天之本,身體就能少生病。

從孩子出生到成人的這個過程,很好地說明了細碎的食物更能快速地補養氣血。孩子出生時喝母乳、奶粉等液體食物,不需要任何幫助就直接進入血液。6個月後,才能增添稀飯、麵條,各種肉泥、魚泥、菜泥。因此,在喂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才幾個月大時,不能大人吃什麼就喂孩子吃什麼,孩子的牙齒沒長全,胃腸又虛弱,不能將食物磨碎、消化。這樣下去,用不了多久,原本胖乎乎的孩子就會麵黃肌瘦,原因就是消化吸收不好,營養不良。

同樣,不管是孩子,還是胃腸不好、大病初愈的大人,吃一些有營養的、糊狀的、稀爛的、切碎的食物,可加快氣血的生成,以恢複健康。

虛弱人群,山藥薏米芡實最體貼

老王前段時間生了一場大病,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出院後身體一直很虛弱,老王的老伴兒變著法兒給他補身子,頓頓都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結果老王不僅沒恢複生病以前的精神頭兒,還經常沒胃口,吃不下東西,一天比一天虛弱。後來一個中醫朋友給了他們一個方子——山藥薏米芡實粥。吃了一段時間後,老王氣色明顯好了。

《本草綱目》記載,薏米的主要功效在於健脾祛濕,健脾可以補肺,祛濕可以化痰,因此,薏米可解決與體內濁水有關的問題。而芡實止腰膝疼痛,令耳聰目明,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芡實不但止精,還能生精,祛脾胃中的濕痰,生腎中的真水。

山藥、薏米、芡實都有健脾益胃的神效,但用時也各有側重。山藥可補五髒,脾、肺、腎兼顧,益氣養陰,又兼具澀斂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補中有清,以祛濕濁見長。芡實健脾補腎,止瀉止遺,最具收斂固脫之能。將三藥打粉熬粥再加入大棗,對治療貧血療效顯著。

有些人吃一點東西就飽脹不適,難以消化;有些人吃下東西,或腹瀉,或便秘,或不生精微而生痰涎,或不長氣血而長贅肉。這些問題都是因為脾不健運造成的。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要想氣血充沛,必須先把脾胃調養好。

不管是先天不足的孩子,還是高齡體弱的老人,或者身染重病的患者,山藥薏米芡實粥都是補養氣血的最佳選擇。山藥性甘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濕滋膩,為補中氣最平和之品。老王大病初愈,身體正虛弱,吃山藥薏米芡實粥再好不過了。

就像要在引來清泉之前先排淨汙水一樣,服用此粥之前,也要清查身體。體內濁氣太多的人,喝完此粥必飽脹難消;肝火太旺的人,必胸悶不適;淤血阻滯的人,必疼痛加劇;津枯血燥、風寒實喘、小便赤短、熱結便秘者都不適宜。

此粥的製法十分簡單,若用於平日保健,山藥、薏米、芡實三種材料以1∶1∶1的比例搭配,打粉熬粥即可。粥裏還可以放芝麻、核桃、鬆子、紅棗或肉丸等調味。對於平日有水腫、尿又少的人,可以用山藥薏米粥;平日腎虛、尿頻、口幹舌燥、喜飲水的人,可用山藥芡實粥。對於老人,偏重補脾肺的,山藥可以2份,薏米或芡實1份;偏重補腎陰的,芡實可為2份,山藥1份;偏重祛濕熱的,還可以單用薏米,裏麵可加綠豆。為了保證效果,一般不主張在粥裏加米,尤其是不要加大米。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薏米性微涼,脾胃過於虛寒,四肢怕冷較重的人不宜食用,孕婦要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