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本草養生心法:養生之道在一補一瀉之間(2)(2 / 3)

四物湯是中醫方劑中很有名的一種,它包括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四種中藥。當歸補血和血,熟地滋陰養血,川芎活血行氣,白芍斂陰和血。四藥合用,既可補血,又能行血中之滯,補而不滯,共成補血和血、活血調經之效。

我們來分別看看《本草綱目》如何記載這“補血四寶”的。

1.當歸

關於當歸的名稱由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

當歸甘溫質潤,為補血要藥,包括血虛引起的頭昏、眼花、心慌、疲倦、麵少血色、脈細無力等。著名的當歸補血湯,就由當歸和黃芪組成。若再加入黨參、紅棗,補養氣血的功效更強。

2.熟地

地黃分為生地和熟地兩種。《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利耳目,黑須發,通血脈”,確係祛病延年之佳品。

3.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開鬱燥濕等功效。既為婦科要藥,又係治療頭痛良方,尤以治療風寒、風熱、血虛之頭痛著稱。但川芎為血中氣藥,辛溫走竄而行氣,在使用中應注意辨證與禁忌,凡陰虛火旺、下虛上盛、肝陽火盛、年邁氣弱、氣逆嘔吐、月經過多等均應忌用。

4.白芍

味苦、酸,微寒,歸肝經,具有平抑肝陽、養血收陰之功效。主治頭脹,頭痛,眩暈,耳鳴,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痛經,崩漏,自汗,盜汗,胸脅疼痛,手足痙攣疼痛。

認識了這四種養血佳品,我們如何在家中煎煮四物湯呢?

材料:當歸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

製法:作湯劑,水煎服。一劑煎三次,早、中、晚空腹服。

如果你覺得自己對藥量和火候掌握得不夠好,也可以去中藥店請人幫忙煎藥。對於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女性朋友們,這款四物湯一定能幫你調理氣血,健康與美麗能與你長久相伴。

氣血雙補的四味“藥”

補氣養血不可以偏廢,所以我們要補養身體,最好能夠氣血雙補。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方子,提出了氣血雙補的四味藥。

《本草綱目》記載:“用黑豆五鬥,淘淨,蒸三遍,曬幹,去皮為末;火麻子三升,浸去皮,曬研為末;糯米三升,做粥,入前二樣和搗為團,如拳大。入甑內,蒸一宿,取曬為末;用小紅棗五鬥,煮去皮核,入前末和搗如拳大,再蒸一夜,曬幹為末。服之以飽為度,最能辟穀。如渴,飲麻子水,能潤髒腑;或飲脂麻水亦可,但不得食一切物。”

這個方中的秋麻子為晚秋種植的火麻仁。下麵來分別看看《本草綱目》如何論述方中的四味藥。

1.黑豆

黑豆性味甘平,無毒,有活血、利水、祛風、清熱解毒、滋養健血、補虛烏發的功能。《本草綱目》說:“黑豆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脹、下氣、製風熱而活血解毒。”

2.火麻子

《本草綱目》收載火麻子於穀部麻麥稻類,說火麻子甘,平,歸脾、胃、大腸經,能夠補中益氣、潤燥、滑腸通便,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秘。

3.糯米

《本草綱目》中有糯米能溫暖脾胃,補中益氣,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對脾胃虛寒、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4.紅棗

《本草綱目》記載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每日吃紅棗7枚,或與黨參、白術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有增加食欲、止瀉的功效。很多食療藥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紅棗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最好少食用。

由此可見,在四味藥中,黑豆、火麻子能補中健脾,糯米補中益氣,紅棗補血,所以四藥合用就可以起到氣血雙補之效。

補養氣血,還是細碎食物最可靠

《本草綱目》中多次提到各種粥食,具體的方子我們會在後麵的有關章節中詳細列出。這裏就說說,為什麼粥這麼受到李時珍的推崇。 很多食物都有補益氣血的功效,其中粥的效果最明顯,這是因為粥屬於細碎流食,這樣的食物最容易被人體消化。按現代醫學的說法,消化道對食物的消化目的是把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質,順利通過消化道的黏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質隻能通過糞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