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集醫藥之大成,《本草綱目》(3)(3 / 3)

過量飲食不僅會使血液大量流向胃部,導致供給大腦的血液減少,造成腦功能的衰退,還會加重大腦控製消化吸收的神經的負擔,使其經常處於興奮狀態,這就必然造成大腦內的語言、記憶、思維等智力活動神經經常處於抑製狀態。由此可見,長期飽食不僅會導致大腦的“早衰”,還會影響我們智力的發育。

長期過量飲食還會導致營養過剩,如果平時再運動不足,就會造成大量的脂肪和垃圾在體內堆積,這也是導致肥胖症產生的重要原因,而肥胖與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有著密切的聯係。

俗話說:“要想一生保平安,常有三分饑和寒。”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飲食中保持七分飽,在進食的時候應該像“羊吃草”一樣,餓了就吃點,但每次都不多吃,使胃腸總保持在不饑不餓不飽的狀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自愈能力,真正做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什麼都要吃,適可而止的吃

李時珍非常重視食養,他認為,“安神之本,必資於食”,隻有吃得好,擴能強身防病。李時珍得以高壽,在他的養生之道當中,飲食占有很重要的方麵,中國有很多俗話即可證明: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但是中國人的飲食中,“發物”一詞很盛行,長期以來,就把吃了不舒服的食物都歸為“發物”一類,導致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碰,成天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生怕吃錯了東西踩著埋在身體裏的地雷。

“忌嘴”、“忌口”是醫中比較常見的詞語,不少中醫文獻中都有忌口的記載,在民間廣為流傳。比如治痢疾時忌食油腥物;治療胃病忌辛辣食物;治療感冒就應以清淡飲食為主;肝癌患者忌食油炸食品和酒等等。

但是,一些忌口並沒有科學依據,非常盲目。例如,有一位腫瘤病人去診所就診,說自己食欲差,要求醫生給他開一些開胃的中藥。醫生問他每天的飲食情況,結果讓醫生大吃一驚:這位病人幾乎天天喝稀飯、吃醬菜。

醫生問他為什麼不吃些雞、魚、蛋等食物,病人說:“家裏人說這些都是發物,吃了會加重病情,不讓我吃。”

醫生問:“那你想不想吃?”

他說:“當然想吃了。”

醫生說:“其實你胃口很好,根本不用服藥,隻要控製好吃‘發物’的量就可以了。”

曾有一個病人問大夫:我有冠心病、糖尿病,您看吃什麼好。

醫生問他:您愛吃什麼?

他說:“我就愛吃東坡肘子、紅燒肉”。

大夫說:“那可不行,肘子、紅燒肉動物脂肪多,你不能吃。

他說:“那豬肝呢?

醫生說:“也不能吃。”

坡肘子、紅燒肉、豬肝、雞蛋都不能吃,最近說我血糖高,連香蕉、桃子、西瓜都不能吃了。我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其實,不用這麼死板硬套,平時,什麼都可以吃,不過記住四個字:適可而止,別變胖了。

如果查處了有了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那您就需要格外注意些,特別查出膽固醇很高時,就更要注意了,需嚴格控製一下,但仍可以什麼都吃。

食“四氣”、“五味”遠離傷寒病痛

藥物有“四氣”和“五味”之分,食物同樣也有“四氣”和“五味”。飲食中要學著合理的搭配食物的“四氣”、“五味”,才能吃出強壯身體。

◆四氣

所謂“四氣”,即指飲食具有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另有不寒不熱、不溫不涼的飲食,屬於平性。

凡適用於熱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涼性或寒性食物。如適用於發熱、口渴、煩躁等症象的西瓜;適用於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就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

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相反,凡適用於寒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如適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流涕、頭痛等症象的生薑、蔥白、香菜;適用於腹痛、嘔吐、喜熱飲等症象的幹薑、紅茶;適用於肢冷、畏寒、風濕性關節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質介於寒涼和溫熱性質食物之間,適合於一般體質,寒涼、熱性病症的人都可選用。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保健品。如米、麵、黃豆、山芋、蘿卜、蘋果、牛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