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集醫藥之大成,《本草綱目》(3)(2 / 3)

(3)肉類

①豬肉。新鮮的豬肉質地堅實而且有彈性,脂肪分布勻稱,肉皮細嫩,肉色呈淺紅色。不新鮮的豬肉有黏性分泌物,有腐壞的臭味。

②牛肉。新鮮的牛肉呈鮮紅色,有光澤,肉質堅實,肌纖維較細。嫩牛肉脂肪堅實,呈白色或乳白色。老的牛肉呈紫紅色,烹調效果不及嫩牛肉好。

③羊肉。羔羊肉的顏色淺紅,肉質堅而細,脂肪勻稱、色白,關節處骨質較鬆,濕潤而帶色。老羊肉的顏色深紅,肉的質地較幹、較粗,關節處骨質硬,呈白色。

(4)髒腑類

新鮮的髒腑堅實而且富有彈性,表麵濕潤,腐壞時質地變軟。

①肝。新鮮的肝呈褐色或紫色,手感堅實有彈性。

②腎。新鮮時有光澤,表麵不濕潤,質地堅韌,呈正常的淺紅色。泡過水的腎體積較大,發白,不適於烹調。

(5)魚類

新鮮的魚會保持原有光澤,魚鱗整齊附於皮上,不易脫落,魚鰓呈鮮紅色,眼球透明突出,魚肉硬而富有彈性。

(6)雞鴨類

良好者胸脯豐滿,皮潤滑,肉堅實,冠部鮮紅。

(7)蛋類

新鮮的蛋外殼清潔,表麵粗糙,用光照射呈透明狀。去殼後,蛋清滑潤,蛋黃圓整、清晰、無斑點。

(8)蝦類

新鮮的蝦頭部完整,青蝦與對蝦的殼呈灰綠色,白蝦呈淺紅色。

◆要保持飲食衛生

食物可以促進健康,但不潔的食物也很容易造成疾病和食物中毒。要使食物發揮促進健康的作用,除了進行合理的搭配與烹調外,還要重視飲食衛生。

(1)注意操作的方法:為了達到消毒和殺滅寄生蟲的目的,食物的烹製應做到煮熟或炒熟。吃涼菜的時候,應將菜洗淨後在沸水中燙半分鍾。

(2)防止製成品被汙染:食品製成以後,應盡快盛於潔淨的餐具中,及時食用,避免過多地用手接觸製成品。

在進行烹飪之前,一定要注意廚房的衛生,這樣可以防止食物和食物原料的汙染。

◆讓食物更有營養的烹調方法

要使食品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竅門很多。總體來講,需要注意下列幾個方麵:

(1)原料的選擇:選擇原料時,除了注意質量好壞和是否新鮮以外,還應注意選擇適用於某種烹製法的品種和部位。如炒肉絲最好選用裏脊,蒸米粉肉需用五花肉等。如部位選用不當,就會影響烹調的效果。除此之外,每種食物在切法上各有特點,要加以注意。

(2)作料:作料與烹調的顏色濃淡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應選用上等的作料。作料中最需要的是好湯(雞湯、肉湯)、好醬油、料酒、蔥、薑、蒜、鹽、醋等。

(3)火候與時間:火候即烹調時所需要的溫度,通常分為烈火、溫火和微火等幾種。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做法,需要不同的火候。如炒青菜,為了使其脆嫩,並保持青菜的營養,就必須分批少量、烈火急炒。而溜魚片,就需要微溫的火候,才能使其嫩而漂亮。

(4)顏色:為了使製品美觀,除了食物本身之外,常常還需要加上其他顏色的配菜。例如香酥雞的旁邊可襯上生菜和胡蘿卜,這樣就顯得分外美觀;在製備時,為了使紅菜更紅,就需要加醋。每一種做法應保留其固有的顏色,例如清蒸的食品,不應加醬油,顏色就比較好看。

(5)製品的溫度:熱菜必須熱食,冷菜則必須冷食。食物烹製之後,應立即食用,否則會影響味道和外觀。

要想一生保平安,常有三分饑和寒

過去生活水平比較低,很多人要餓肚子,所以人們經常有“飽餐一頓”的願望。現在,餓肚子的情況已不多見,人們可以“頓頓飽餐”。於是,一些人每日三餐都吃得很多、吃得很飽,結果患上一些疾病,甚至威脅到生命。其實,早在兩三千年前,《本草綱目》中就提出了“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觀點,告誡人們要“飲食有節”。梁代醫學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年錄》中也曾指出:“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壽;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裏繼承了這些思想,也推崇“食到七分為止”的觀點。由此可見,古人們很早就發現了長期飲食過量的危害,可是我們現代人在飲食問題上卻仍然一錯再錯。

當我們坐在餐桌旁邊,不顧自己身體的強烈抗議,而是隨著自己的食欲,無節製地大量飲食,致使胃黏膜、肝髒、胰腺等消化器官大量分泌消化液,長期這樣下去必定會增加這些器官的負擔,降低這些器官的功能,導致各種疾病產生。而且飲食過量還會使胃張力增大,損害胃黏膜,並使胃蠕動能力下降,影響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