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補不如食補”,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而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食補的重要。與其生病了就吃藥,或者沒病就吃保健藥,還不如吃好一日三餐。因為隻有食補才是增強人體抵抗力的關鍵。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和藥補比起來,食補不僅經濟實惠,更重要的是,食補所用材料都是我們常見的食物,對身體沒有副作用。
曆代醫家大多主張“藥補不如食補”。李時珍也不例外。他在《本草綱目》中說:“藥補不如食補。”而且他還根據各類食物的藥性藥理進行了細致的歸類,為現代人的食補計劃提供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不管是在平時,還是在病後,食補對人的健康來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病後體虛應該進補,但是可能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而如果能在未病的時候補養身體,無疑可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的發生。當然,不管是平時進補還是病後食補,都要綜合考慮自己的體質、腸胃的消化功能以及食物的屬性來選擇食物。
許多人認為《本草綱目》隻是一部醫藥學著作,其實這是片麵的,《本草綱目》更是一本健康食譜。雖然它是從食物的角度出發的,可是當你翻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它並不是單純在講食物,如果它隻是在講食物,那麼其充其量頂多是一本生物書。而李時珍卻運用巧妙的手法,把人和食物自然地連接在一起,告訴人們什麼樣的食物對什麼人有用,哪些人應該多吃哪些食物等等,讓人們學會選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這樣也就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達到了食補的效果。
因此,可以說,學會運用《本草綱目》中的食療方,也就等於更好地把握了健康。
從《本草綱目》中提煉出養生的精華
李時珍的足跡行遍大江南北,畢生都在給人看病,他致力於醫學和藥學的研究,除了《本草綱目》,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不僅對祖國的本草學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人體生命科學方麵也有重要的建樹。
舉個例子來說,他在醫家和道家的基礎上首次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的論斷,就是說大腦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元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元神存則生命在,元神敗則生命逝。得神則生,失神則死。他的這一“腦主神明”的見解,改變了長期以來“心主神明”的說法。他的這種觀點一直不被醫學界和世人的認可和支持,直到清代王清任在人體解剖觀察基礎上提出“靈機記性在腦”的說法,從而發展完善了李時珍的“腦為元神之府”的論斷。這個學說發展到現代就是,判斷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存活著是以他的大腦是否死亡為標準的,而非心髒停止跳動。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多種適宜補腦的食物,如核桃仁、荔枝、紅棗、芝麻、鴨肉、桂圓、牛奶、鮮藕、桂圓、烏骨雞等。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多吃這些食物,就可以起到補腦益智、延年益壽的作用。
除此之外,李時珍還十分重視脾胃的作用,並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脾胃為元氣之母”的觀點,雖然非獨創,卻是對《內經》脾胃學說、李東垣“脾胃”理論的充實和發展。《本草綱目》中有大量這方麵的論述。他強調脾胃與元氣的密切關係,人體的元氣有賴於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則人體元氣得其滋養而充實。脾胃為後天之本,整個機體有賴於脾胃攝取營養,為氣血生化之源泉,故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後天水穀之精充盈,則氣血得養而充盛。
他還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運動正常,有賴於脾胃中土的功能協調。脾胃樞紐若升降正常,則心腎相交,肺肝調合,陰陽平衡。若脾胃受傷則升降功能失常,則內傷元氣,陰陽失調,嚴重者還會影響全身而致病。因此,調養脾胃對於養生延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如何調養脾胃的問題,李時珍也給出了很好的食療建議,例如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多種對脾胃有益的食物,如白扁豆、棗、蓮子、南瓜、野茼蒿、紅薯等,為脾胃虛弱的現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以上僅是就李時珍的養生觀點舉了兩個例子,《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每一種食物、藥物,都說明了其溫、熱、寒、涼的性質,以及其主治哪些疾病或對人體有哪些調節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隻要我們多翻翻這本書,就能輕鬆地為自己和家人防治疾病,保持身體健康。
李時珍養生心法:四性五味,藥食同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融入了自己的養生心法:四性五味,藥食同源。李時珍認為食物和藥物一樣,有辛、甘、酸、苦、鹹五味及寒、熱、溫、涼四性。選擇食物與選擇藥物一樣,要根據四性和五味選擇。隻有對了症,才能溫煦髒腑,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