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九型是生命健康探索的曆程

人格一詞,在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中,它的解釋為“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

從詞典中的解釋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大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一個人的個性習慣,無所不包。

性格是人格結構的成分之一,是最核心的人格差異,是一個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用的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如:英勇、剛強、懦弱、粗暴等。東方古語雲:“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如此循環往複,終成定格,此乃人格。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研究能夠覺察性格運作的方法,以便找到最真實最健康的自我,但真正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方法並不多,而口口相傳的九型人格則不然。它起源於2500多年前的蘇菲教,是教會的牧師用以開啟教眾靈性,解決教眾困擾的一種方式。九型人格通過分析人們行為背後的出發點,即基本欲望和基本恐懼,將所有的人劃分為九種類型,其基本原理為: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有不同的原動力和價值觀,就有不同的行為表現,也就會引發不同的結果。從醫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的人格類型也可能有不同的健康隱患。早在2000年我參與編寫《心身醫學——心理生理醫學基礎與臨床》一書時,就對性格於健康的影響深有感觸。而當我接觸並深入學習九型人格後,更是激發我對它們二者之間關係的研究熱情。

在中國,隨著九型人格銷售學、九型人格領導學、九型人格戀愛學等方麵書籍、課程的盛行,人們也越來越關注九型人格。盡管這確實能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莫大的幫助,但如果隻看到九型人格在這些方麵的作用,就是將它狹隘化、片麵化了,難以看到它幫助人們尋獲最好的自己的本質,也就容易錯誤地認識自己。

我在2005年第一次接觸九型人格時,也僅僅是把它當做一個類似博弈論、心理學詭計之類的遊戲,因此才會錯誤地判斷自己為2號給予者,還屢屢被當做2號的代表人物來解析,我也日益將自己局限在2號性格裏,每天樂嗬嗬地打著“愛、關心”的名義去“幹涉”身邊人的自由。然而,當我深入地學習九型人格後,很快就將自己從2號的誤區中拯救出來,充分意識到我作為一個6號性格者(正6)的優勢與局限:無時無刻不在懷疑。正是這種懷疑精神,促使我更深入地探索九型人格和健康的關係。

2011年,我有幸跟隨美國斯坦福大學療愈大師、精神病心理學教授、九型人格理論創始人戴維·丹尼爾斯(David Daniels)和九型人格大師海倫·帕爾默學習九型人格靈修課程,感悟頗深,同修者20人均有同感。課程結束時,導師讓每位學員發表感言,我們都感覺收獲頗多,其中幾位學員激動得熱淚盈眶,還有幾位學員可能是因為找到了真我而泣不成聲。

回國後,我仔細將課程回顧了一遍,總結出我最主要的三個收獲:

第一個收獲是,對型號的認知是我們探索、進入內在世界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留意心理驅動,讓其內在探索,而不要盲目告知,以免剝奪我們探索的權利。中國九型人格導師協會會長梁成斌先生也談到,依型號可能限製一些人的成長,比如說,他是7號好玩,不受限;他是9號懶惰,慢吞吞,等等,一旦形成“我就是這樣的人”的固定思維,他就很難做出改變,他的發展也就被局限了。因此,我們需要警醒,不要陷在型號的“監獄”裏,不要“卡”在性格裏麵,重要的是拿回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