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的睡眠時同人在不同年齡,需要不同的睡眠時間。初生嬰兒晝夜最少需睡17~19小時,滿月後即開始向每晝夜睡13~15小時過渡。從青年時起,一個人的睡眼總時間和睡眠習慣便大致固定下來了,晝夜需睡550分鍾;45~55歲,每天要睡450~500分鍾,55歲以後,每天需睡350分鍾左右。睡眠的質量也隨年齡而變化,年輕人多為一覺到天亮,而老年人睡眠較分散,白天易打盹,夜間有多次醒覺,一般幾乎每小時即醒一次,每次10分鍾左右,所以自覺夜裏幾乎沒睡覺一樣。其實這是正常現象,老年人一般每晝夜有6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夠了,並不是睡眠時間越多越好。老年人喜歡坐著打瞌睡,這也未嚐不可,但最好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這樣肩部靠在椅背上,兩臂放在扶手上,兩腳擱起,就可使胸部履平,感到很舒適。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在戶外或過道的通風口處打瞌睡,以免受涼感冒及中風等。
睡前準備
睡前不宜進食,飲茶不宜過多過濃,以免加重心髒負擔和興奮難眠。睡前最好能散散步,以求心氣平和,切不可在睡前長時間看電視,特別是那些情節緊張激烈的文藝節目及球賽,也不宜多看使人心情沉重的節目。睡前聊天時同不宜過長,要避免談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以免引起心煩意亂,難以入眠。要養成睡前刷牙、溫水洗腳,適當按摩和做氣功等習慣,以固齒、改善血液循環,穩定心緒,益於入眠。有高血壓的病人,睡前不宜服用降壓藥,以免增加腦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減少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誘發的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特別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老年人失眠不宜在睡前服用魯米那(苯巴比妥鈉),速可眠、阿米妥等藥物。因為它們可使人產生頭昏腦脹、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副作用,有時還會使人產生類似動脈硬化性癡呆,並伴有智力障礙,語言遲鈍,甚至意識模糊、說胡話等。有的催眠藥雖然可用,但其作用有限。切不可長期靠它維持睡眠。
上床後的八忌
古人說:“睡不厭蹴,覺不厭舒”,睡對側身屈膝,則精氣不敢,醒時舒展肢體則氣血流通;仰臥對肢體不舒,手易搭胸,多生惡夢,影響呼吸與心跳,故宜忌,此為一忌。古人雲:“先睡心,後睡目”,即專心安穩思睡,不想雜事,睡下後多想雜事。易憂愁焦慮,造成失眠,敵宜忌憂慮,此為二忌。“怒則氣上”,即引起氣血紊亂,故睡前應忌惱怒,此為三忌。中醫認為,肺為五髒華蓋,主出聲音,凡人臥下,肺即收斂,如若言語,必傷肺氣,故睡前應忌言語,此為四忌。對燈而臥,心神不得安寧,難以入眠或睡中易醒,應忌之,此為五忌。“瘦臥常習閉口”是保養之氣的最好辦法;張日砰吸,則肺易受涼氣和灰塵等刺激,胃也易納涼氣,故應忌,此為六忌。古人早就提出“夜臥不覆首”的主張,因為睡覺蒙頭會造成呼吸困難,並吸進大量自己排出的二氧化碳,敞應忌之,此為七忌。古人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睡眠中最易受風邪的侵襲,敵臥處應忌當風,此為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