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畫葫蘆
品質生活
作者:劉翔
在上海的警界,有這樣一個警察畫家,竟然“別出心裁”地將本來就在畫界屬於一“怪”的烙鐵畫和葫蘆渾然結成一體,用電烙鐵作畫筆,醉心於在小小的葫蘆上繪“丹青”,不能不讓人嘖嘖稱奇。他就是上海市公安局盧灣分局的張哲明。
葫蘆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審美,曆代文人、畫家均將葫蘆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這個張哲明“葫蘆裏麵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呢?”於是,懷著三分不解七分好奇,筆者走進張哲明的辦公室,拿起一個畫著靈光四射的小羅納爾多的葫蘆,還有一個畫著打鬼的鍾馗?哎呀,畫得真是太惟妙惟肖了。筆者的目光一下子便全部“聚焦”在葫蘆上。
突然傳來“哎,看看可以,但千萬不能拿走啊!”,一聲洪亮的“吆喝”讓筆者回頭一望,不知什麼時候,張哲明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身後。“怎麼,你對這葫蘆感興趣?”張哲明見筆者露出了憨厚中帶有幾分得意的笑容說道,“這些葫蘆可是我的寶貝啊!別看它們一個個整天默不作聲地‘呆’在那裏,但在我的心目裏,它們是陪伴在我身邊的小精靈。”
說到此處,筆者看到張哲明這個整天為維護社會的平安和安寧的警察,一個看起來很大大咧咧的男人,“居然”還有那麼一份濃濃的藝術情愫;一雙緊握手槍和手銬的大手,“竟然”還能如此細膩地在葫蘆上作畫,將一個個沒有生命的葫蘆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說實在的,筆者原本隻是抱著一種觀賞的心態,前來“看看”而已。沒料到:“我是對你的葫蘆感興趣,但我現在更對你怎樣在葫蘆上作畫感興趣。”
出生於1963年的張哲明從小就喜歡畫畫。在中學讀書時,就是美術課代表。一到了節假日,他便背上畫夾,到郊外寫生。在他那幼小的心靈裏,立誌成為一個畫家的種子,早已深埋在心底。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工廠,他的繪畫特長很快就被廠裏的領導看中,讓他負責廠裏的政工宣傳工作。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安排對張哲明而言,不說是專業對口吧,至少也算是人盡其才了。因此,張哲明十分珍惜這份工作。整天是配合著“目前形勢”以及緊緊圍繞著“中心工作”,出黑板報、寫大標語、畫宣傳畫等,忙得是不亦樂乎。
而此時張哲明擅長且一直醉心於工筆人物、花鳥畫的創作,也漸入佳境。他在臨摹了大量古今畫家名作的基礎上,力爭能形成自己的繪畫特點。他深諳在藝術創作上,臨摹不是仿製,而是要學習他人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技法,然後“得造化之精微,遊心神於象外”的藝術境界。為了畫好各種花卉、鳥類,掌握它們的特征,他經常細心觀察鳥類的生活習性和生態,並且還到自然博物館向鳥類學專家求教。人們欣喜地看到,在他的畫筆下,鷹的矯健威猛、鶴的靜謐安詳、八哥的靈動狡黠、麻雀的歡騰跳躍、燕子的輕巧活潑,無不一一躍然紙上。
1993年,張哲明成了一名人民警察。緊張忙碌的公安工作雖然使得他繪畫的時間少了許多,但他依然在繁忙的警務工作之餘,鋪紙作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處得到了一隻葫蘆,在漫不經心地將這隻天然古樸、圓熟可愛的葫蘆置於掌心摩挲把玩之際,一個靈感突然在他的腦海裏閃現:我能不能在這葫蘆上作畫呢?但欲在葫蘆上作畫,我張哲明雖談不上是第一人,但在葫蘆上作畫決然不同於自己原來擅長的用畫筆在紙上畫國畫。畫葫蘆畫的“畫筆”是電烙鐵,“畫紙”就是那一個個圓不溜秋、大肚小頭的葫蘆,自己能畫得上去嗎?拿慣了畫筆作畫的手能拿起電烙鐵來作畫嗎?
都說當警察有勇有智。這不僅表現在維護社會平安、打擊犯罪上,就是在藝術創作上也照樣是勇智雙全。“倔強”的張哲明端詳著那一個個“搖頭晃腦”的葫蘆,就像麵對著一個個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心想,有自己那苦練了十幾年的國畫功底,定能把一幅幅畫畫到葫蘆上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