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巴比鬆到印象派(3 / 3)

現代化的巴黎為它的居民提供了各種新的消遣方式,如咖啡館、劇院、酒吧、賽馬場。這些場所不僅深受中產階級喜愛,也吸引了以現代城市發展軌跡為繪畫題材的印象派畫家。我們在大量的印象派畫作中都可以看到中產階級在這些場所中的身影,最著名的大概要數雷諾阿以劇院包廂為主題的作品。

在當時,中產階級十分執著於理想化的家庭生活。在一個家庭中,負責為家人提供經濟來源的父親是家中主宰,妻子應該依附於丈夫,在家料理家事,不應外出工作。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中產階級主顧訂製的肖像畫中,女性總是以在家中做針線活的形象出現。很多畫作還經常巧妙地將女性隱喻為鮮花。

新舊作品的集合是展覽的最後一部分。近物畫是從古羅馬時代就開始描繪栩栩如生的靜物,類似題材的靜物畫有不同畫家所作,有雷諾阿、馬奈、莫裏索等,跟傑羅姆一樣的學院派之類的畫家非常不同的是用非常大的筆觸同樣來表現靜物,雷諾阿和馬奈的《瓶中的百葉薔薇》是代表印象派畫家描繪靜物畫的特點,他並不是非常科學嚴謹有一套理論知識來引導他,是表現靜物在光線下的效果。所以,當我們靜靜地、耐心地來欣賞這些富有筆觸而難得一見的繪畫時,我們也要帶著尊重和思考來欣賞他們,以及珍視收藏者的友好。

(本文所有藏品均收藏於美國克拉克藝術館)

編輯:沈海晨

象鼻山峭壁

(布麵油畫)(作於1885年)

【法】克勞德·莫奈(1840-1926)作品。

印象派最著名的畫家莫奈最好的一件作品。1885年,當時莫奈已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畫家。

《象鼻山峭壁》所畫諾曼底海濱是一處著名自然景觀,離莫奈童年的故鄉勒阿弗爾港不遠。莫奈經常回到這個區域寫生,僅1885年的10月到12月間他就創作了約50幅以諾曼底海濱為題材的作品,這件《象鼻山峭壁》便是其中之一。作品的主題是由芒刺般的峭壁和人盡皆知的彎拱構成的“阿瓦石門“,莫奈的幾位導師:尤金·布丹、約翰·巴托爾德·榮金德和居斯塔夫·庫爾貝,都畫過象鼻山,而莫奈此作的構圖是前所未見的,他挑選了一個可能需要涉水才能到達的寫生地點。為了捕捉晨光投射在峭壁上那轉瞬即逝的光影,畫家需要連續幾天在固定的地點等候,並在太陽升到合適角度的很短一段時間裏奮力作畫。這種作畫方式成就了莫奈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

牧羊女:巴比鬆平原

布麵油畫(作於1862年)

【法】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作品。

米勒作為巴比鬆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牧羊女是他最喜愛的題材之一。在這幅作品中,一位牧羊女把羊群交由她的牧羊犬看管,自己專心地編織著一隻羊毛襪。生活在巴比鬆的米勒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並畫下速寫。然而,有證據顯示這幅畫是米勒在畫室中循著記憶、經過精心構思所作。以織襪子的牧羊女為前景、羊群為背景的畫麵不單純是米勒日常所見,也包含了他對寧靜的、自給自足的鄉村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