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巴比鬆到印象派(1 / 3)

從巴比鬆到印象派

品質生活

作者:餘姍姍

克拉克的藝術收藏

20世紀初,美國勝家公司的繼承人羅伯特·斯特林·克拉克來到歐洲,他在眾采紛呈的藝術界,找到了他畢生的興趣所在。他以敏銳的眼光收集了一批囊括多種畫派代表作的19世紀繪畫,並成為美國克拉克藝術館的創始人。今天“從巴比鬆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來到上海博物館,展期至2013年12月1日止。我們若前往欣賞即可了解這位為藝術事業奉獻畢生的傳奇先生。

克拉克先生對藝術收藏有極好的眼光,還精心組織一支科學考察隊,曾在1908—1909年間帶領他的隊員穿越中國大西北,對中國北方的地理、氣象、生物、民族誌等多個學科的研究作出科學調查,為的是以嚴謹的態度深入黃土高原的腹地,他和他的考察隊非但沒有從中國帶走任何出土文物,還對所經地方的村民提供過一定的醫療救助。我們不禁要思考,相比斯坦因等人因引發文物所有權問題爭議而備受大眾矚目,克拉克考察隊純粹的動機和公益性質讓人十分欽佩他的眼光和才學。那麼,下麵就為讀者來深入鑒賞西方繪畫的與眾不同。

1909年克拉克的中國之旅結束後,他輾轉於歐洲,開始了自己的藝術收藏。他在巴黎遇到了與他誌趣相投的女演員弗朗辛·克拉裏,兩人於1919年結婚。之後,這對夫婦一直致力於藝術品收藏。他們引以為傲的收藏品包括繪畫、雕塑以及從文化複興到20世紀早期的裝飾藝術,其中尤以19世紀法國印象派繪畫為人稱道。

克拉克先生一直計劃為兩人的藏品建一個永久的存放之所。1955年5月17日,克拉克夫婦在馬薩諸塞州威廉斯敦創建的博物館,即克拉克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次年,克拉克先生與世長辭,享年79歲。他們夫婦的遺骨被一起安葬在克拉克藝術博物館大門旁的花壇中,繼續守護著傾注了他畢生心血的藝術品和親手建立的博物館。其實,美國私人藝術館的收藏自建立起,藝術館內的藏品就在法律意義上,已經不屬於收藏者本人私人財產,而是由藝術機構來管理與運作。

本次不遠萬裏來到上海博物館的克拉克藝術館精品,是由該館藝術鑒賞師精心挑選,通過深入而有趣的介紹,使讀者能在親臨之前或之後,有意想不到的準備和見解。

追逐光與色

巴比鬆派畫家,是以描繪19世紀法國鄉村風景與田園生活聞名,展覽的第一部分以巴比鬆畫家的風景畫開始,巴比鬆畫派是在印象派之前產生的。當看到法國畫壇革命的領軍人物柯羅、米勒、盧梭等巴比鬆畫家的經典作品時,印象派大師雷諾阿曾說過:“自然之中,決無貧賤之分。在陽光底下,破敗的茅屋可以看成與宮殿一樣,高貴的皇帝和窮困的乞丐是平等的。”正是這種對光的癡迷和篤信,使得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得不停留在“瞬間的印象”上,即在瞬刻之間把握對事物的總體認識。於是,對“光色瞬間”的捕捉成了他們窮盡一生的創作主題和繪畫特色。

在西方古典藝術中,風景畫一直扮演著次要的角色,但是工業革命的到來為其帶來了轉機。19世紀現代城市的擴張使城市居民對寧靜的田園風光產生無盡的憧憬。這樣的原因促使柯羅、米勒、盧梭等巴比鬆派畫家離開畫室,到鄉間描繪他們看到的自然風景。巴比鬆派畫家並沒有固定的繪畫風格,但他們熱衷於戶外寫生和表現不同季節、不同時間風景的光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