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圓明園外的李老板(1 / 2)

文史

作者:譚伯牛

道光、鹹豐、同治、光緒與宣統五朝,盡管有一段回光返照的“同光中興”,但整體趨勢仍是一條極速沉淪的陰線。清的失敗,不僅是一個朝代的衰落,也確診了傳統政治的膏肓之疾。然而自微觀層麵考察其間的人與事,則能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讓讀者真切地體味老大帝國的運作邏輯與時代精神。

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宮太後結束垂簾聽政,歸政於穆宗,穆宗“大孝養誌”,要為退休的太後安排一處遊觀之所,於是,八月下詔,命修複圓明園。

其時,國用不足,除官員捐款外,工程費由內務府自籌。內務府在嘉慶、道光時期,年收入約百萬,赤字猶在二十萬上下;鹹豐、同治間,因為內戰,收入驟降至三十萬,自顧不暇,哪有餘力修複圓明園?然而,內務府中人,不怕手裏沒錢,隻怕上麵沒項目。這個道理,你懂的。

李光昭,廣東嘉應人,據他自己說,曾在安徽捐了知府,可直到他死,這份捐詔也沒人見過。他終究是個商人,隻要錢貨兩清,隻要不捉將官府裏去,隻要不上新浪微博,不會有誰頂真要看他的委任狀。李光昭中年離鄉,在湖北漢陽討生活,他說在那兒做木材生意,後經湖北方麵調查,其實他是房產中介,且“盤踞擾害”,算是今語所謂“無良中介”。十二年夏,地產生意日見蕭條,李光昭乃移師北京,開了裝修公司。

及至聽說要修圓明園,他聯絡內務府,請求合作。內務府派營造司筆貼式成麟與他談,李光昭說,兄弟我出十萬兩銀子買木料,您做點浮賬,拿去宮裏,報銷可值三十萬;回頭給我補個缺就成,您也鐵定升官。成麟說,開什麼玩笑,你個小包工頭,哪來十萬?光昭說,這您別操心,就說幹不幹?成麟素來想辦成一樁大事,作為晉身之階。麵前這位李老板,相處已有半年光景,平日聽他談起廣州、漢口的商界風雲,令人欽羨不已,粵、漢皆是國內一流商埠,能在那裏打拚,終究不是一般人,興許這事竟能成呢?這麼一想,開了竅,回去向長官報告。報告時,添油加醋說了一通,不問可知。堂官聽成麟這麼一說,亦覺靠譜。即便算真遇上騙子,終究府裏不用往外掏錢,何傷大雅。乃命成麟轉達李光昭,速速起草合作協議,於是,十一月初,李光昭“謹稟”內務府大臣,“情願報效修圓明園木料”。

據前揭履曆,李光昭絕無十萬巨款,他唱的哪一出?原來,稟文有這麼一段:光昭前往四川、湖北、浙江、廣東諸省收購木料,請“(政府)派員同運,通飭沿途關卡免稅放行”,並“頒發字樣,雕刻關防,以便備文報運”。緊要字眼,一是“免稅”,一是“關防”。中央政府基建項目的原材料采購享受免(商業)稅、免(路橋)費的待遇,易於理解,往裏塞些私貨,搞搞走私,也是常情。不過這是小錢,十萬兩仍然沒有著落。“關防”者,官印也,這才是生財的法門。事後我們知道,李光昭刻的關防,上書“奉旨采運圓明園木植李”,與外商簽合同,甲方一欄寫的竟是“圓明園李監督,代大清國皇帝”字樣。試問,內務府(相當於今日部級單位)派員隨同,懷裏揣著聖旨與部長簽發的批文,包裏裝著奉旨督辦的官印,開口就是吾乃欽差大臣,周遊全國,做點買賣,還能賺不到十萬兩銀子?業已21世紀,吾人猶經常讀到冒充高幹騙財騙色的新聞,何況信息不靈、交通不便、政治運作更不透明的晚清。這就是李光昭的如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