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好消息(1 / 2)

李淵南下,原本頗為順利,卻被名將屈突通擋在霍邑以北,與此同時,劉武周率領大軍南下奪取太原,令李淵一時進退兩難。消息被楊複生派出去的探子傳回,這讓楊複生略略安心。

不過,魏公李密與李淵的回信之中,卻充滿了自大,加之楊複生了解魏公李密後來的結局,他知道,隨著李密的連戰連捷,李密內心已經變得狂妄自大起來,李密的失敗,可以要注定了。

瓦崗遠在中原,楊複生自然是管不著,他隻能盡快做出部署,可是,韋雲起回到大興城之後,探馬回報,韋雲起進城之後,直奔陰世師府邸,也不知道兩人商議了什麼,始終沒有看見大興城的異動。

武功縣這邊,隨著楊複生整頓吏治,賑濟貧窮百姓,並將李仲袞、李仲文等一些土豪鄉紳的田地分給百姓,取得了百姓的支持,相當一部分流民趕來投奔,楊複生把這部分流民先送到郿縣進行安置,甄選出真正的流民,並利用郿縣的百姓,對流民進行洗腦。

八月很快來到了中旬,按照曆史的進程,李淵已經奪下了霍邑並順利南下,大興朝廷得到消息,這才派屈突通趕去河東,之後便是長期的對峙,直到李秀寧帶著李神通、史萬寶、李仲文等人占據了武功、鄠縣,形成了對大興城的包夾,取得了一定優勢之後,駐守永豐倉的李孝常選擇投奔了李淵,獻出了永豐倉的糧食,李淵這才敢進入關中。

關中主要種植麥,今年或許是氣相對寒冷的緣故,麥的成熟期延後了不少。不過進入六月之後,麥抽穗,到了八月,已經成熟了大半。楊複生除了積極備戰,便是安排人手收割麥。

郿縣百姓中,不少原來是流民,又或者是貧民,突然得到土地,自然是格外賣力,奮力收割著麥,短短十餘日的時間,郿縣的所有麥都被收割了。楊複生不是善人,百姓種地,自然要交納賦稅,不過楊複生定的賦稅不高,隻取十分之一。放在大隋鼎盛之時,這個賦稅自然是有些高的,不過如今是亂世,許多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餓死者不計其數,能活下來,對於許多百姓,都是奢侈了。

雍縣雖然情況要好,但楊複生同樣減免了賦稅,這讓站在前台的竇璡獲得了極高的名聲。收割麥結束之後,時間已經是八月下旬了,李淵那邊,楊複生暫時沒有得到消息。

侯君集那邊,把雍縣、郿縣等扶風郡治下的錢糧,押送了一部分到武功縣來,二十萬石的糧食足夠楊複生支撐一段時間,就算打仗,楊複生也不用擔憂了。

糧食危機暫時告一段落,想要拿下大興城,還需要更多的糧食,永豐倉存糧有數百萬石,楊複生把目光看向了這裏。李孝常身為華陰縣的縣令,同時兼管永豐倉,若是能服他,楊複生就能得到足夠的糧食,同時,還能讓大興城陷入缺糧的危機中。

曆史上的李孝常是投奔了李淵,也就是,此人不是忠於大隋的人,而是考慮自己利益的人,同為隴西李氏的李孝常,因此選擇了李淵。楊複生想要服他,或許不難,但也不容易,至少要讓李孝常覺得投奔楊複生有更多的好處才成。

楊複生思考了許久,覺得李孝常那邊不急,他先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到潼關。駐守潼關的桑顯和也是一員猛將,若能成功服他,就能占據潼關之險。當然,楊複生不會輕易寫信勸降,所以在書信裏,楊複生隻是詢問桑顯和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