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有一組的兒歌改編為:“蘆葦長得長又長,露水開始結成霜。心中所想的姑娘,就在河的那一旁。來來往往,往往來來,道路遙遠又漫長,好像就在水中央。”音樂小組的評委點評時指出:“如果將第三句中的‘來來往往,往往來來’改成‘往往來來,來來往往’,整首詩會更押韻,讀起來更有音韻上的美感。”這個點評已經表明學生在執行體現專業特色的項目過程中對於詩歌語言美的領悟,並自覺地將這種領悟運用到作品欣賞當中,語文品讀能力得到提高。兒歌版“我家門口有條河,河邊蘆葦高又多。蘆葉掛滿露珠子,河邊小路彎又長,來來回回尋夥伴。瞧,他在水中戲魚蝦。走近一看不是他,夥伴夥伴,你在哪?”的評價引起了大家的爭議。一方認為它打亂了原文順序,將愛情主題改得麵目全非,還肆意增加了原文中沒有的內容“戲魚蝦”,屬於“亂改”;另一方認為它有新意,有創意,符合兒童心理特點與生活範圍,是很值得鼓勵與肯定的作品。雖然這些改編版並不成熟,但是在改編、評比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閱讀、寫作、欣賞能力得到提高,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學語文混班上課的狀態有助於學生增強通識,培養溝通與合作能力。多學科交叉,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孤立狀態,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而且能夠不斷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打造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大學語文並非傳統意義的大學教學中的語言文字或者被叫做《大學語文》的教材,它應該具有更廣泛的含義,指中國從古到今,用以描述各種文化現象、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人文、自然、社會等科學的一種以語言文字為載體,以樹人為本的綜合科學。”[3]
四、小結
“大學語文”項目式教學在研究性、深入性和創新性上一定要高於中學語文,而不是中學語文量的補充,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別。將項目教學法引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將具體的項目與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融彙。如《孟子》篇,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作者介紹、作品介紹、文本翻譯、主意提煉、總結,即使有啟發式、討論式等互動環節,依然難以觸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采用“大學語文”項目教學法,設定明確的目標——開展一次主題為“孟子思想的現代意義”的辯論賽,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內容全部由學生在課前自己學習、討論,課堂上學生聯係當代社會熱點現象闡述自己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既激發學習興趣,也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如《麵朝大海,春暖花開》,項目設計為配樂詩歌朗誦會,非常受歡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大學語文”的熱情,並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熏陶氛圍。在講述外國小說名篇時,常有老師選擇相關的電影賞析,如《老人與海》《傲慢與偏見》等,單純在課堂上播放影片所起到的效果甚微,大部分學生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無法領略原文精髓,如果選擇原文片斷排演小話劇,會讓學生自己有動力去閱讀原作,至少是相關章節,從而領略作品的魅力。設計的這些項目再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抓住相關的切入點,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引下,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特長,才能收到實效。
此外,“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法,不能一味追求課堂氣氛的熱鬧,而不把教學目標落在實處,沒有給學生啟發、思考與探索的空間,這純屬形式主義,既不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也無法體現該門課程的人文性特點。“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係,麵向差異化的專業需求重組教學內容,基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改革教學模式,以專業問題解決能力為準則評價教學效果,全麵促進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提高。”[4]
參考文獻
[1] 王俊毅.以地域文化和職業特色為主導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
[2] 羅永妃.凸現《大學語文》的高職特色[J].職教論壇,2005(5).
[3] 胡春才.高職《大學語文》實踐性教學環節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13(12).
[4] 孫麗娜.服務專業需求的高職計算機公共課教改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