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大學語文”項目教學法與專業特色結合探討(2 / 3)

通過本項目要解決什麼問題,開設這個項目有什麼意義,都必須事先明確。確立項目後再接著收集資料,由學生自主獨立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資料信息的采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詩經·蒹葭》的教學內容與重難點集中在:(1)詩歌內容的理解;(2)重章疊唱的藝術特點;(3)詩歌意境與意蘊的賞析。本期大學語文合大班上課,學生共175人,分別來自現代教育技術、學前教育、英語教育與音樂教育等專業。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專業特點所設定的項目(見下表)為: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同學負責修改老師課件,本項目潛在的教學目標為詩歌內容理解;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請將本詩翻譯為白話兒歌;英語教育專業的同學請將第一段翻譯為英文或在網上查找英文譯版,熟練朗讀原版與英譯版,比較語感,本項目潛在的教學目標為理解《詩經》重章疊唱的藝術特點;音樂教育專業的同學請為本詩課景選擇兩首背景音樂,並說明原因,本項目潛在的教學目標為詩歌意境的賞析。

根據專業設定項目,把教學目標潛藏在項目中交給學生自己,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與能力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每一個項目結束時,學生通過課堂演講、課後撰寫專題報告、製作手抄報等活動學會自我總結和提高,學生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努力調動自我的獨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創新精神,從而變傳統的知識灌輸為現代的認知互動。

二、項目執行體現專業特色

鑒於《蒹葭》的內容易於理解,本課教學一開始,教師安排一個“五分鍾背誦比賽”。此環節有助於學生激發學習興趣,熟悉、理解詩歌內容。在隨機抽查背誦情況以後,各專業學生分組完成各自項目。小組內的成員自己查找資料、相互討論、谘詢老師,這些方式基本上能幫助他們梳通文意,深化理解。在此基礎上,與自己的專業領域結合,形成一個具體的項目結果。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各個專業的同學所查找的資料、借助的媒體、形成項目結果的方式都體現出各專業的特點。現代教育技術的同學在討論、策劃的基礎上達成共識,由各小組代表成員走上講台,在老師工作的電腦上於規定時間內當堂完成課件修改,從文字與圖片搭配、幻燈片版式、鏈接製作等方麵落實,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

而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要了解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與接受能力,在執行任務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內容與藝術特點的理解、表達,甚至運用能力,主要是通過寫、讀的方式完成項目;而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要體現出他們的音樂知識儲備與審美能力,在眾多的音樂中通過“聽”的方式來完成“品意境”的任務。

項目完成以後,各小組選派代表作為項目報告人,陳述其工作結果。這一過程的意義在於知識的交流與整合。通過課件製作小組的項目報告,改編小組、音樂小組的成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改編小組的報告,其他同學理解了詩經重章疊句的藝術特點,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改編當中;通過音樂小組的報告,其他同學準確地體會到該詩清冷、悵惘的意境。

項目結果報告是體現項目完成情況的重要環節,學生感覺到他們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才會煥發生機,才會有更多東西生成,才會出現“無法預言的精彩”。如一名音樂教育專業的同學主動舉手,用時下流行歌曲《小蘋果》的曲調現唱演唱兒歌版的《蒹葭》,這是出於老師項目設計之外的收獲,表明學生對於課堂的投入,對於自己專業能力的自信,將詩經的魅力與音樂的魅力融合在一起,使課堂體現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更注重時效性,更為生活化,更富有現代氣息。

在具有專業特色的項目執行過程中,學生的潛能會被激發,思考力會受到鍛煉。課堂要以學生的專業能力為主,而文學性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執行項目的過程中影響學生,熏陶學生。在不同專業完成自己的任務以後,可以將他們的成果組合起來,彼此協商、調整。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將兒歌版的《蒹葭》與英文版的《蒹葭》與原版編排入課件中,播放與老師原版完全不同的PPT。

三、項目評估體現專業特色

任務評定依然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專業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僅從字、詞、句、段、意等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出發進行評價。由各專業選擇學生代表參加評選小組,負責為各組的項目成果打分,並進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