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日傳統對後現代主義接受的不同影響(2 / 2)

村上春樹自身也一直是個文化旅行者的身份。村上春樹自小接受日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對日本傳統有著根深蒂固的推崇。在成年之後周遊西方列國,對西方文化有了切身的了解與體會。加之日本商業化的不斷發展,後現代主義思想的漸趨引進,都促進了他對日本傳統文化和西方後現代主義理論進行完美整合。

村上春樹的創作一直彌漫著從容平和的氣息,他的創作既展示了日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風貌,又體現了商品經濟時代日本人的後現代思想與狀態,對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後現代主義進行了巧妙融合,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共同構建了村上春樹飽滿豐富的文本創作。比如《挪威的森林》一書既表現了日本傳統的觸物傷情的物哀觀,表達了對自然的審美與人類精神家園的探索,又表現了後現代主義的孤獨主題與時尚前衛的愛情觀。《且聽風吟》在表現日本傳統自然觀的同時,又運用了後現代的“重複”法則,運用重複的手法來消解一切,如“1969年8月15日至1970年4月3日在8個月期間,他在大學聽了358次課,性交54次,吸煙6922次”,將一切都變得麻木化、符號化、模式化,寫出人性內心的虛無。

三、傳統與後現代:本土化與世界化

後現代理論乃是西方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產生的契合曆史進程的一種理論思想,與中日兩國的社會現實都有著一定距離。如果生搬硬套、脫離本國傳統的學習西方後現代主義理論隻能學到皮毛,必然不會取得太大成果,對本國的文學實踐也沒有太多啟發意義。素有吸收外來文化為我所用傳統的日本,在文學創作領域學習後現代理論時遵循一貫的作風,將日本傳統的自然觀、物哀觀、生死觀等觀念與後現代主義的孤獨、虛偽、消解等因素相交織相融合,形成獨特的日本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而中國由於對傳統的態度一直存在爭議,導致對後現代主義理論等一切外來文化的接受都無法真正體係化地融入本國的文化土壤之中,一部分作家帶著固守傳統的偏執態度拒絕一切外來文化的入侵,最終隻能導致故步自封,而另一部分像王朔一類作家,帶著強烈的反傳統意識吸收後現代主義理論,用其來消解傳統、顛覆一切,然而顛覆之後又無力構建一個有效體係,最終不得不複歸傳統,後現代主義理論的學習借鑒也最終隻能停留在表層學習階段,無法真正領會其精髓。

相比之下,日本的後現代理論接受顯得較為成功,這可能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他們對傳統的認知態度。他們熱愛傳統,尊重傳統,但又不排斥外來文化,他們有勇氣吸收借鑒一切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地為我所用,將傳統與外來文化相互補充,形成更為科學更為理想的新文化,實現了本土化與世界化的完美融合。這也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我們中國的後現代理論及其他外來文化的接受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基本停留在表層學習階段止步不前,這與之前我們分析的對傳統的認知態度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是否可以學習日本對外來文化的勇敢吸收及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堅持,將二者加以融合,找到一個適度合理的平衡點,實現本土化與世界化的統一,使本國傳統與外來文化相互促進、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朔.我是王朔[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

[2] 李之鼎.王朔創作的後現代性闡釋(上)[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綜合版),1994(1).

[3] 李之鼎.王朔創作的後現代性闡釋(下)[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綜合版),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