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埃米爾·庫斯圖裏卡:一隻巴爾幹大喇叭(3 / 3)

聽起來很壓抑,不過他既沒有興趣拍讓信徒、衛道士恐懼的電影,也無意為了躋身“歐洲藝術片”之列而裝腔作勢。他那瘋狂而喧囂的能量正是他識別度最高的電影標識。不論主題如何殘忍粗暴,他的電影總是充滿了歡樂,那種怪誕的滑稽讓畫麵充滿了生氣。擁有一支樂隊的他對電影音樂以及聲音的運用也有其獨到之處,他把個性揉碎在音樂裏,再把音樂滲透進電影裏:如果在庫斯圖裏卡的電影中某個場景裏沒有銅管樂隊,那麼下一個場景肯定會有。同時,在他的電影中,動物們無處不在,它們還會不斷地搶鏡:情人甜言蜜語的時候,背後就有隻狗在撕扯枕頭;你可能看了某個場景五遍,才發現這兩個在戰火區中央聊天的男人中,有一個正胡亂地擦鞋——用的是一隻掙紮的貓。

庫斯圖裏卡唯一一部和美國合作的電影《亞利桑那之夢》,盡管獲得了一些電影人的賞識,但票房不佳。庫斯圖裏卡也承認自己沒有進入美國主流市場的打算,他甚至不打算在美國上映奪得法國凱撒獎的《生命是個奇跡》。

“你們今天看到的好萊塢是純粹的毒藥,”庫斯圖裏卡說,“在20世紀好萊塢是藝術的中心地,是人類理想主義的伊甸園。可是現在,它不可避免地淪落成世界上最可怕的機器。為什麼再也沒有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這樣的導演?是因為人們不喜歡嗎?才60年而已,觀眾不會變化那麼快!”

庫斯圖裏卡在塞爾維亞西部拍攝了《生活是個奇跡》,這是他自己的卡普拉式(Capra)影片。之後,他決定在拍攝地建造一座村莊。他曾說過自己打算建造一個位於山頂的隱居所,其中包括小餐館、客房、咖啡館、畫廊、地下影院、教堂,還有他在各地買下的25座廢棄房屋(都原封不動地運送至此)。沒有訪問和樂隊巡演的日子裏,庫斯圖裏卡都待在這裏。他是出了名的好鬥,可是在這座靜謐的村莊裏,他更像是一位溫和的父親,或者說——慈眉善目的老地主。

戰爭讓他失去了自己的城市,因此,他想要打造一座專屬於他的城池。“我厭倦了民主。在民主的統治下,人們投票選舉市長。我想建一座城市,由我自己挑選市民。”他看著村莊裏整齊的白色柵欄,正兒八經地說道。幾天之後,他又補充說:“我想保留一些東西,還想塑造一些新的東西。為人民,而不是為國家。這個地方沒有邊界也沒有偏見。這個地方還不能有獨裁和大批量生產的商品——這兩點恰恰是當今整個世界的標誌和象征。”他說,這個村莊就是他導演過的最佳電影。

至於真正的庫斯圖裏卡電影,他說他並不害怕批評,也沒有興趣聽別人教他如何創作。“我的目的是拍出溫暖人心的電影,”他說,“給觀眾一些正能量。現在這個世界太理性了,都認為冷靜甚至冷酷的東西才是好的。問題是,你究竟想按照市場模式來拍電影還是聽從自己的心呢?”

奈樂·卡拉奇(Nele Karajlic)20多年來一直是庫斯圖裏卡最親密的合作夥伴。他說:“庫斯圖裏卡的作品都以人為中心,這才是他所關心的。什麼政治、民族、戰爭,隻不過是故事背景。僅此而已。他常常會在電話中口述他聽到或者想到的故事,大多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我們會為這些故事譜曲填詞,甚至拍成電影。這就像是一扇窗戶,安在困住我們的密室中唯一的窗戶。巴爾幹這該死的房間裏沒有任何出口,於是我們自己找了個出口,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意識到:我們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庫斯圖裏卡的政治傾向:

強烈反對塞爾維亞的極端民族主義運動。1993年,他曾向塞爾維亞激進黨領袖沃伊斯拉夫·舍舍利下挑戰書,要求與對方在薩拉熱窩街頭以手槍決鬥。但是該請求被拒絕了,舍舍利“不想白白斷送一位天真藝術家的性命”。

《亞利桑那之夢》由美國著名影星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傑裏·劉易斯(Jerry Lewis)和費·唐娜薇(Faye Dunaway)主演。其中有這樣一幕,德普和劉易斯打扮成愛斯基摩人,模仿他們的口音說話。

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

被稱為“好萊塢最偉大的意大利人”,是“美國夢”的傑出代表。雖然出生在意大利,卡普拉卻是地道的美國導演。他的作品充滿了樂觀、積極的態度,始終堅守著理想和道德準則,善於拍攝描寫小人物喜怒哀樂的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