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萊塢“外星臨時工”:蒂爾達·斯文頓(2 / 3)

在2009年的意大利電影《我是愛》(I Am Love)中,蒂爾達同樣以沉默寡言的形象示人。她在片中飾演一位米蘭富豪的妻子艾瑪,從俄羅斯遠嫁意大利,在極盡奢華的豪宅中,艾瑪卻倍感孤獨,因為她與意大利的高層社會格格不入。當她與廚師安東尼奧在異鄉出軌,肉體的刺激喚醒了她,她的生活格局才得以改變,最後她決定逃離沒有愛的家。可以說艾瑪是為蒂爾達量身打造的角色,台詞隻有寥寥幾句,但內心暗流湧動。蒂爾達的表演方式簡潔內斂,舉手投足間向觀眾無聲地傾訴。年過50的蒂爾達說,每當角色的生活軌跡遭遇突變,且危機四伏時,她便會十分入戲。“我一直都在琢磨那些自稱是‘說書人’的演員。”她說,“我不是道具,我喜歡解讀那些一瞬間的情感,尤其當戲中的‘我’不得不做出改變的時候。”

盡管她獲得了藝術界裏所有演員都夢寐以求的尊重,盡管她獲得了她不怎麼感冒的“工業化電影”界的最高嘉獎,但蒂爾達還是澄清,對於自己的生活格局,她從來就沒有刻意規劃過,就算有,也隻是“一丁點兒而已”。蒂爾達扮演的角色,大多都要背離自己本身的生活軌跡,而她之所以能將這些角色扮演得羽翼豐滿,她本身的經曆或許就是原因所在。“我一直都在前進,”她說,“事實上,我從來都沒想過要當演員。現在我也不是,真的。要是我停止創作了,我就會去演一演。”

蒂爾達1960年11月5日生於英國倫敦,原名凱瑟琳·瑪蒂爾達·斯文頓(Katherine Mathilda Swinton)。“斯文頓”是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貴族姓氏,蒂爾達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在蘇格蘭享有盛譽。她與後來成為王妃的戴安娜還是中學同學。1983年,蒂爾達從劍橋大學默裏·愛德華茲學院取得了社會與政治學學位和英文語言文學學位,之後以作家身份進入特拉沃斯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其實我不知怎麼回事就進了劇院,”她說,“但在那裏我有種和真正對戲劇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做實驗的感覺。我完全沉迷於其中。”

可是沒多久,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告訴她劇院生涯“不適合她”,她想了想,就離開了劇院。蒂爾達在倫敦度過了一段無所事事的日子,後來她遇到天才導演德裏克·賈曼(Derek Jarman),兩人一拍即合,直到1994年賈曼因病去世。曾有人問蒂爾達:“如果沒有遇見德裏克·賈曼,你會怎樣?”,她的回答是:“沒有他,我永遠也學不會表演。”可以說是賈曼塑造了蒂爾達獨特的電影風格,盡管後來讓蒂爾達進入國際視野的是莎莉·波特(Sally Potter)於1992年執導的電影《奧蘭多》(Orlando)。該片根據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蒂爾達在片中扮演了一個會隨溫度變換性別的浮誇角色。“從賈曼到波特,我頗費了些工夫去適應,”她回憶道,“而現在我意識到了。這真是難得的經曆。當時的我,一來無法成為正常的演員,二來也沒法參與到電影產業中去。於是我學會了合作,並讓我更加關注幕後工作。很多優秀的導演都希望自己的班子裏全是製片人——除了演員。賈曼去世了,《奧蘭多》也拍完了,我就再也沒有你們口中所說的‘電影生涯’了。”

事實上,蒂爾達進入“工業化電影界”也很偶然——蒂爾達在2001年的獨立電影《欲劫迷離》(The Deep End)中的表演頗受好評,她在片中出演一位男同性戀的母親,她被懷疑犯有謀殺罪。在此之後,來自好萊塢的合作邀請紛至遝來。同時蒂爾達發現了獨立電影和主流電影之間存在自然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