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五味,是指酸、甘、苦、辛、鹹這五種滋味,這是中醫對食物滋味的劃分。“過”就是味太重,也就是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偏”
就是嗜食其中某種特定的味道。
古人認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可見,謹和五味是飲食養生的重要方麵。
五味“過”,傷五髒
如果五味過重,中醫稱作“五味過傷”。《醫便·飲食論》裏麵是這樣說的:“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則隨其髒腑各有所損,故鹹多傷心,甘多傷腎,辛多傷肝,苦多傷肺,酸多傷脾。”可見,五味過重會對五髒造成損害。
《黃帝內經》中也提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這段話大致是說,“吃得太鹹,會抑製血脈的生發,因為血脈凝聚不通使人看上去麵無血色;吃得太苦,會因為肺氣得不到宣發而皮膚枯槁,毛發脫落;吃得太辛辣,手爪會因為筋肉失去彈性而顯得幹枯;吃得太酸,會因為肝氣盛而脾土衰,使肌肉角質變厚而嘴唇外翻;吃得太甜,會因為腎的收斂之功受到影響,造成頭發的脫落。”所以,我們要讓酸、甘、苦、辛、鹹這五味平衡攝入,而不能太重,也不能有所偏嗜。
現在我們從預防高血壓的角度來看看,我們更應該注意避免哪些味道不能“過”: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過鹹”。攝入過多鈉鹽對於高血壓的危害前麵我們已經講過了,《黃帝內經》剛剛也提到,吃得太鹹容易讓“脈凝泣”,影響血液循環,對控製血壓沒有好處。而且,從中醫角度來看,吃太鹹的食物還容易導致痰濕或濕熱體質。這是因為,鹹了我們就會口渴,水喝多了超出了消化的限度,在體內積聚成痰,化生濕熱,就容易形成痰濕或濕熱體質。對此,唐代名醫孫思邈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多。饑食過多則結積,渴飲過多則痰癖也。”而體質問題,可以帶來一係列健康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控製鹽的攝入量,每天包括醬油、鹹菜、味精等調味品攝入鹽的總量不要超過 6 克。
然後是不可以“過辛”。辛辣誘發高血壓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已經談過了。從中醫角度來看,過辛是傷元神的,清代尤乘《壽世青編》中說“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指一蔥、二薤、三韭、四蒜、五興蕖),五辛不節損元神”。辛辣食物雖然開胃,但多吃會傷人元氣,所以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也說“若要無諸病,常常節五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煙酒也歸於“辛”類。
雖然從預防高血壓來看,大家尤其不可以過鹹、過辛,其他三味也是需要注意不要太過的,過甜的食物傷腎、過酸的食物傷脾胃等。明代有個叫萬全的人寫了一本《養生四要》,裏麵說:“五味稍薄,則能養人,令人氣爽;五味過重,多隨其髒腑各有所傷,初傷不覺,久則成患也。”的確是這個道理,五味平衡、清淡有利於養生,反之就會傷身。
五味“偏”,營養不均
除了五味不要“過”之外,還不要“偏”,也就是不要特別偏好某一種口味。比如,江浙人偏吃甜食,容易形成痰濕、氣虛或陽虛體質;而兩湖川渝贛人都偏好辛辣,容易催生與加重濕熱和陰虛體質。而體質差,則百病叢生。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吃的五味進入體內之後,本來就是各有所偏的。《黃帝內經》說“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說明五味各有所主,而五髒各有所需。五味進入體內,根據各個髒器的需要來為它們服務。隻有五味調和,才能讓五髒六腑各取所需,身體康健。假如少了某一種或幾種滋味,營養就不夠均衡,某些髒器就會受影響。
所以,想要保養身體,要做到食而不偏、味不可過、冷熱適中、五味相宜,這樣才能讓身體擁有極為平衡舒適的狀態,才可能有效地預防各種疾病。
控製體重,別讓自己過度肥胖
在本書的一開始,我們就講了,過度肥胖者和有遺傳家族史的人一樣,都屬於特別容易患上高血壓的人群。如果我們太胖,體內脂肪過多,會對血管造成一定的擠壓,當管道被擠壓以後,動力源需要加大動力,才可能使原來的循環達到流通,動力源的動力加大,管道壓力也會隨之加大,就形成了高血壓。在美國,有 60%的成年人體重超標,占高血壓人群的比重相當大。可以說,高血壓和肥胖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兄弟。
你可以通過控製體重來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對於肥胖的人而言,體重哪怕隻是降低一點點,對於疾病的預防都會有明顯的影響。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自己對體形肥胖的重視程度,不要以為胖一點隻是影響形象而已。為了預防高血壓,我們一定要留意體重指數。
什麼是體重指數呢?體重指數 = 體重(千克)/ 身高 2(米)。比如說,假如你身高 1.8 米,體重 80 千克,那麼體重指數就等於 80 除以 1.8 的平方3.24,結果等於 24.7,這就是你的體重指數。那麼這個體重指數處於什麼水平呢?
中國成年居民超重與肥胖的標準是這樣規定的:體重指數< 18.5,體重過低;18.5 ≤體重指數< 24,正常體重;24 ≤體重指數< 28,超重;體重指數≥ 28,肥胖。可見,體重指數 24.7 是稍微有一點超重的,但是不嚴重,不必刻意控製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