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運動有風險,三大原則要牢記
選擇放鬆性、節律慢的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可能在進行時導致血壓輕微升高,但長期堅持後可通過作用於大腦皮質及皮質下的運動中樞,降低交感縮血管神經的興奮性,使肌肉中的毛細血管擴張,還能通過改善情緒從而降低血壓。
一般來說,有氧運動項目主要有步行、騎自行車、慢跑、登山等,其中以步行、騎自行車和慢跑最方便易行;放鬆性運動包括氣功、太極拳等。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年齡、體力、愛好等情況進行選擇,盡可能避免競爭性項目。假如社區裏有拔河等運動,我建議大家不要參加,因為不適合老年人,年輕的重度高血壓患者也不適合。
我堅決不主張高血壓患者進行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比如仰臥起坐、舉重、快跑等這類肢體負荷太重的運動。這些劇烈的運動,還不如不做。
因為人體在進行劇烈運動時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大幅度升高以及心率增快。而且,劇烈運動時大量出汗可以導致血液黏滯度增高,引起腦卒中和心絞痛發作,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後果是相當嚴重的。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隻要選對運動,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此外,我們在運動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運動之後,也要進行適量的放鬆運動。
根據運動時的心率、自我感覺,控製好運動量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在說高血壓患者可以運動的時候,一直在強調“適度”,這可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非常必要的提醒。
我知道每一位高血壓患者都希望盡早、盡快地把自己的血壓降下來,但這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我們不能急於求成。一般來說,我會建議患者每周至少運動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鍾,但每一次的運動強度一定要把握好。具體來說,我們要根據自己運動時的心率、血壓和自我感覺等,控製好運動量。
其中,心率是反映運動量大小最實用的指標。運動時心率最好不要超過“170 - 年齡”。也就是說,假如你今年 50 歲,那麼運動後心率最好不要超過 120 次 / 分鍾(170-50=120)。可是,假如你本身體質比較差,即便隻有三四十歲,心率最好也要小於 120 次 / 分鍾,以免出現意外。
除了心率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指標,就是你自己當時的感覺。高血壓患者在進行運動的時候,要跟著感覺走。也就是說,一切以自我感覺適應為準。
首先,假如你在每次運動前感覺精力充沛、對鍛煉充滿信心,說明以前的運動量適宜。相反在運動前四肢無力,對堅持鍛煉缺乏信心或是厭煩,就表明以前的運動量過大或運動強度過大,應該減少運動量或調整運動項目。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加輕鬆地堅持下去,同時也避免出現危險。
運動的時候,如果自己感到周身發熱,微微出汗,動作輕快,呼吸自然,身體各部位都沒有不適的感覺,可以連貫說話、哼歌,就表明運動量適宜。如果運動的時候出現眩暈、惡心、疼痛、心悸、呼吸困難等情況,就說明運動量過大,這時候我們要馬上停下來休息,並且注意適當調整運動方法。
如果運動以後有點喘,有微汗,仍然能夠講話而不累,沒有感覺頭暈、心慌氣短、非常疲勞,就表示這次運動的強度適當。可是,如果運動後感覺心慌、氣喘、頭暈、疲憊不堪,就表示運動有點過量了。如果運動結束後一個小時了,心跳頻率還是高於平時,那就表示運動強度過大。如果運動後晚上難以入睡,或第二天過於疲乏醒不來,也提示運動強度可能過大了。
從長期效果來看,假如在每一次運動之後我們都能感到輕鬆舒適、精神愉快、心情舒暢,並且睡眠正常、食欲良好,能勝任正常工作和生活,不感覺疲勞,說明這樣的運動和運動量都是合適的。假如我們運動後疲勞、睡眠不佳、食欲減退,四肢乏力等,說明運動量過大或者運動不適宜,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調整運動項目或者運動量了。
我從來不提倡高血壓患者進行高強度運動,而是鼓勵大家結合心率和自我感覺來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方式。雖然運動應該持之以恒,但生病或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停止運動。雖然應該遵守運動程序,但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不適,也應該馬上停止運動。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老人特別容易運動量過大,不過由於老人自己清楚身子骨經不起折騰,所以他們往往比較注意,因此臨床上出問題的反倒以中青年人居多。
原因很簡單,他們工作壓力大、時間緊張,常常沒時間鍛煉。偶爾有一點放鬆時間,想起自己得運動運動,於是跑到健身房狂練一番,或是一口氣爬到山頂。他們以為這樣對身體有好處。殊不知,這樣做的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