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解開心結擺脫心魔(3)(1 / 2)

青少年違法犯罪有一個過程,在他們接觸到某些語言、人物、景物使感官受到刺激而形成犯罪心理,遇到適當的時機和條件即發生犯罪行為。在現實表現上,孩子如有以下不良言行出現,如大吃大喝、出入娛樂場所,或大把花錢,或談情說愛、看淫穢錄像,或接觸毒品等違禁物品,家長和老師都應高度重視。

5.如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盡管青少年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與缺憾,但成人應用發展、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和對待他們,不能將其一棍子打死,認為他們多麼不可救藥,多麼難以對待。

(1)當代青少年中常有一些不良行為或問題行為,應該看到這畢竟是青少年群落中少數人的問題,大多數青少年還是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勤奮好學的,對青少年問題行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應該防微杜漸,積極引導,必要時還得嚴厲懲處;對大多數青少年,理應適時教育,加強管理和監督,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盡快跨越這一危機期、困難期,走向成才路。

(2)要懂得青少年的特點,為人父母和為人師長者,應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多一分關愛,多一分體貼。爭取作他們的知心朋友和“心理護士”。要用正確、誠懇的態度,爭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家長要主動接近孩子,老師要真心放下架子,走進他們的心靈,加強溝通,增進交流。要多發現它們的優點和長處,不要抓住他們的一點小過失或小毛病緊緊不放,橫加指責。要尊重他們的理解和選擇,當他們的看法確有問題時,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應心平氣和地說服教育,要珍視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和獨到見解,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應有的權利,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畫腳,以權壓人。

(3)要懂得及時進行疏導。疏導是一項很富有科學性和細致的工作。一些有一定規模中小學應配備專業的心理谘詢師,要從心理角度給問題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疏導,要及時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動態,用專業知識給問題青少年進行引導和心理矯正。老師和家長還應鼓勵孩子采用“情緒轉移法”或“精神暗示法”,在情緒或心理出現波動的時候學會轉移不良情緒和暗示自己要克製、鎮定,從而達到疏導的目的。

第三節 走出心理誤區

一位哲學家說過:“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危機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破壞作用。因而是把自己的情緒升華到有利於個人社會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緒易於劇烈波動的時刻,是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和控製的,這就決定了人是能夠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情緒,故可以用理智駕駛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下幾方麵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1. 回避法。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腦裏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新的興奮中心。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耳不聽心不煩”,正是說這一道理。比如,家裏的瑣事使您“勃然火起”或“鬱悶不樂”,就到單位上班;身患絕症者不妨去醫院看望垂危病人;麵對一份無望戀情的深深困擾,以一種大智大勇來 ,這都是有效的自救。也可算客觀回避法。此外,還可采取主觀回避法,即通過主觀努力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在機製,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愉快的經曆。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回避法。在您痛苦的時候,集中精力動手去幹一件有意義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2. 轉視法。並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體驗,陷入心理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相傳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麼?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喲!於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老太太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於是為二兒子愁。老太太愁來愁去,日漸憔悴,終於成疾。兩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這麼轉個看法,就沒愁發嘍!”這樣一來老太太果然變愁苦為歡樂,心寬體健起來。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