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智對失眠(3)(3 / 3)

刷牙——進食3分鍾以內。因飯後3分鍾口腔細菌開始分解齒間殘渣中酸性物質,易腐蝕溶解牙釉質。

睡眠——22時左右最佳。

護膚——睡前。

喝茶——飯後1小時,剛吃完飯喝茶,茶葉所含的鞣酸妨礙鐵的吸收。

喝牛奶——睡前半小時。

吃水果——飯前1小時。

吃蛋糕甜點——上午10時。

學習——晨起效果最好。

2.當心“魔鬼時刻”

對人的一生,民間有種“魔鬼時刻”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有一定的科學根據。人類逢七年或六年有一個周期,以七年為例,第一神經內分泌係統旺盛,精力充沛,至第七年就衰減到最低,周而複始,到84正是低潮,七年的12個周期關。孔子活了73歲,老子活了84歲,傳說就以此為據了。一年中“魔鬼時刻”,指冬季、夏季,那是發病死亡多發季節,死亡率要比平時高出1. 5 倍。一周之中,德國司坦芬教授稱“黑色的星期一”,因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及死亡率比其他天高出40%。芬蘭專家也證明,星期一中風最多,星期天下降至最低。一天中6點至10點是危險時刻,血壓增高,由臥到立耗氧增加1. 7~3 倍,心髒病及中風易發。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心肌梗塞28%是發生在此段時間。

3.適度運動與安靜冥想

適度運動,可增強心、腦、肺、胃腸、神經內分泌、免疫各係統功能。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在35歲以後,這些功能每年以0.75%~1%的速率退化,不運動和坐著的人其退化的速率是經常鍛煉人的兩倍,衰老程度相差8年,到45歲時彼此相差20年,以後每過10年差距遞增2年。由此可見,運動對中老年人來說,是生命進程中多麼重要的大事。美國疾病控製中心報告指出,適度運動可使血液中好膽固醇含量上升4%,使壞膽固醇的含量下降5%。美國醫學會公布,每天運動相當於快走30分鍾的人比不活動的人死亡率降低56%。當然運動過度,會有損健康,甚至發生猝死、中風等。動得過少甚至不動也有損健康,不動已成為全世界引起死亡或殘疾的前十項原因之一。

適度運動的原則是,有氧運動,安全適度,方法簡便,持之以恒。

4.怎樣掌握有效運動量

運動一定要達到有效的運動量方能有效果。現在推薦的“三、五、七”概念就十分明確。“三”就是每次運動堅持在30分鍾以上,運動時間不足20分鍾,則僅消耗少量血糖,不會消耗脂肪,達不到加強心肺功能效果。“五”是一周不少於5次運動。

“七”是指運動後心跳數必須達到170 減去本人年齡之數。一般來說,“三、五、七”提示了運動量的標準。正常運動後出點汗,心跳呼吸加快,休息5~6分鍾即可恢複,也是粗略的估量。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證明,安靜冥想,能改善大腦活動、代謝、血壓、呼吸、心率,使血壓下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經測試,精神放鬆、肌肉放鬆、焦慮減輕、緊張激素的活躍程度下降,對防治各種疾病包括預防癌腫大有裨益。

安靜冥想的方法是,平臥或坐位,以鼻深吸氣,讓肺充滿空氣,腹部鼓起,吸氣過程念“喜”;再以鼻和嘴緩緩呼氣念“哈”,直至肺部氣體完全排空。安靜冥想,每天練10到30分鍾即可。即使練習幾分鍾對身體也有好處。

二、良好的習慣有助健康

1.飲食方麵

(1)吃飯的學問

飯是天天要吃的,好像沒有什麼“學問”。其實,吃飯的學問大有講究。我們吃飯的目的,不外乎是攝取營養供給身體,進行各種生理活動能量的需要。因此,講究吃飯的學問就是怎樣注意營養,保護胃腸,使胃腸健康,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因此,在吃飯時我們就要注意保持食物中的營養素;還要注意保護胃腸的健康。前者主要是怎樣挑選食物和烹飪,後者就要講究細嚼慢咽、定時定量等一套飲食製度。

有許多人認為定時定量進食,沒有什麼必要,他們很隨便,什麼時候想吃就吃,高興了肚子撐得鼓鼓的,不高興就吃得很少,甚至餓一頓。這是因為對胃腸的活動規律沒有正確的認識的緣故,必須先講講這方麵的知識。

胃腸的活動,不論是機械性的蠕動,或是分泌消化液,都是不隨主觀意願,而是由體內的植物性神經來管理的。我們吃的食物,一般都包含有澱粉、蛋白質和脂肪這些主要成分。如果單吃一種成分,澱粉停留時間最短,脂肪停留的時間最長。對於一般的混合食物來說,在胃中停留的時間約4~5小時。人吃過飯以後,胃就開始蠕動,並大量分泌消化液,這個工作一般持續4~5小時,這時胃內食物全部排空,送入小腸。接著,胃就用力收縮(饑餓收縮),人們就會有饑餓感,也就是到了該進食的時候了。

胃有著較豐富的肌肉組織,靠它把食物加以探捏擠壓,磨得粉碎。肌肉有一定的伸縮性,但不是沒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