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不要怕說“我有病”(5)(3 / 3)

(4)自我疏解。遇到衝突、挫折和突發事件時,要善於自我疏解,轉移注意力,通過別的方麵的活動來達到心理平衡。

古代醫學家張介賓在《類經》中講述:“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喜動於心則心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誌惟心所使也。”它闡明了釀成病的原因是怒、喜、思、憂、恐的事物能夠動於心,但“若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無所懼懼,無所欣欣,婉然從物而不爭,與時變化而無我,則誌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髒俱安,邪亦安從奈我哉!”表明如果能“善養此心”,就可安然無恙。

在人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心理不健康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麵。像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身體肯定不會好。有些人易發怒,那也容易得病。我們已明白:人,特別是成年人從體內發生的疾病,絕大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思想、情緒、飲食、起居等處理不當造成的。

“健康是福、無病是樂”。我們應該努力養成健康的心理習慣,以使身心健康快樂。

回顧一下五十年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勞動情況,再看看現在,今非昔比,前後變化之大,令人驚歎不已。居家有空調,保證室內氣溫冬暖夏涼;上下樓有電梯,出門坐汽車,省得你肌肉酸痛;還有做飯有微波爐,洗碗有洗碗機、洗衣有洗衣機……,舉不勝舉,現代文明使人類解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使人類生活受益匪淺。然而,文明的進步並沒有百分之百地給人類帶來幸福。與此同時,從另一方麵它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危機。

2.運動保健:強健體魄

“生命在於運動”是句至理名言,人若不動,也就不能生存,不能成為有思維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但是運動必須合乎科學,按照科學規律去運動,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一個人如果不按科學規律去運動,盲目的做一些不適合於自己身心的運動,那就不僅得不到健身之效,反而會損害健康。

堅持科學的健身鍛煉。科學的適度的體育鍛煉是延長壽命,增強體質的最佳方案。

應寓健身鍛煉於日常生活中,即使每天抽出15分鍾慢跑或20分鍾步行,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身體特點及其影響健康的因素。一個人的年齡或衰老程度,主要由三方麵決定:首先是按日曆計算的年齡,其次是按生理狀況計算的年齡,第三是以具有機能作用來計算的年齡。

(1)生理方麵的特征及變化

①新陳代謝。著名生理學家阿斯特朗德指出:平均70歲的老年人,在靜態時的新陳代謝率及平均每日需要的能量,比30歲的年青人低,而體重和體脂卻較年青人高。由於新陳代謝偏低,肌肉萎縮的情況較常見。另一方麵身體的總水份也因此而減少,可能會使體溫調節功能等方麵失調。

②肌力、肌耐力和肌肉的控製。肌肉的質量、爆發力、肌力肌耐力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身體能產生最大的肌力應是30歲~50歲左右。一個70歲老年人的肌力將減至年青時候的六成左右。一個人到60歲以後,肌力減退特別明顯,這可能與生活方式和較少用力有關。此外,肌力或肌耐力的減退,也會影響肌肉與神經係統的控製和協調。例如手部握力降低,可導致手部肌肉失去協調性。因為神經係統的老化,也會使人反應能力減慢。

③柔韌性。不少人出現關節炎或關節功能失調,這是因為他們關節的柔韌度減退所致,因此經常運動,維持身體各主要關節的活動幅度,有助柔韌性的提高。如每天做20分鍾伸展運動,不但可以消除肌肉疲勞和增加關節的韌度,亦可舒緩神經緊張。

④骨骼疏鬆。骨骼疏鬆現象女性較男性嚴重。隨著年齡增長及生理上的變化,身體骨骼中的礦物質逐漸流失而造成骨骼疏鬆症。情況嚴重者可能出現骨折現象。研究報告指出,女性平均從35歲開始,每年身體的總骨質量約有1%的損失,多做運動及加上適量的營養補充可預防這種症狀,其中尤以針對腰背部、頸部及四肢的運動為主。

⑤心肺機能係統。以一般計算運動強度的公式來看,一個人的最高心率為220/分鍾。那麼一位20歲的青年,其最高心率應為200次/分;但是一位70歲的老人,則隻為150次/分。證明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遠遠比不上青年人。

常見的冠心病,大部分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其成因是心髒冠狀動脈的內壁積存太多脂肪和低密度膽固醇,以致阻礙血液輸送到心髒四周的肌肉,而導致心絞疼或胸口不適,嚴重可出現昏迷、中風或死亡。引起冠心病的因素很多,其中以高血壓、體重過高及吸煙為主要原因,其次是年齡、性別、遺傳或缺乏適當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