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心目中,維生素類藥都是“補品”,有的甚至把它當作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因此,對服用維生素類藥缺乏應有的戒心,非常隨便。
就拿吃藥的時間來說,通常是隨心所欲,有時在飯後,有時在飯前;有時想起來猛抓一把塞在口中,有時忘記了,一連幾天都想不到服用。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醫生基本上也不明確告訴病人最佳的服藥時間,維生素類藥物的瓶簽上也隻有用法和用量,通常沒有標明注意事項,更沒有飯前還是飯後服用的說明。
其實,服用維生素製劑和用其他藥物一樣,也有相應的規定。
一般來說,維生素類藥應該在飯後服用,而不宜在飯前服用。究其原因在於:
口服後需經小腸吸收,飯後服用效果較好
其中最典型的是維生素B1、B2、B6、C等。如果在飯前服用,則會較快地通過胃腸,往往在人體組織還沒有充分吸收利用之前就從尿中排了出來,達不到應有效果。如果在飯後服用,就用不著有這種擔心。
油類食物有助於吸收,飯後服用效果較好
其中最典型的是維生素A、D、E、K等。飯後服用,由於胃腸中的油類物質有助於吸收這類維生素,因而更有利於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維生素AD(魚肝油丸)、B3(PP)、E都應當在飯後服用。維生素AD最適合於飯後15分鍾服用,目的就是為了在油脂類食物的幫助下更好地吸收。
還有就是口服維生素D2,不但要在飯後服用,而且最好還要先吃一些油脂性食品如油條、豬肉等,以利於該藥的溶解和吸收。如果是用於治療嬰兒手足搐搦症,則應當首先補充鈣劑。
礦物質有助於吸收,飯後服用效果較好
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一對黃金搭檔。維生素在某些礦物質的作用下更利於被吸收,同時,某些維生素也能促進礦物質的吸收。飯後服用維生素,就能有助於起到兩者相輔相成的作用,因為飯食中含有許多礦物質。
不難理解,如果在補充維生素時,適當配合服用一些含礦物質豐富的食物,效果將會更好。
為了減輕副作用,宜在飯後服用
很多維生素都有副作用,如果在飯後服用,可以把這種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或者起到“遮醜”效果。
例如維生素B3,它的副作用是皮膚潮紅、瘙癢、灼熱,甚至出現心悸、蕁麻疹、惡心、嘔吐等。如果在飯後服用,則可以使上述副作用明顯減輕。
維生素製劑的藥用、食用之別
2003年全球首次爆發“非典”(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簡稱)期間,社會上刮起了一股搶購維生素C泡騰片之風。專家指出,適當補充維生素確實能夠增強人的不敏感力,但同時必須搞清楚維生素製劑的藥用(藥品)、食用(營養補充食品)之別。
盲目服用維生素,反而會給身體造成傷害
營養學家指出,一方麵,普通消費者對維生素製劑也有藥用、食用之分並不十分清楚,盲目購買、服用的比例相當高;另一方麵,市場上的維生素產品很多,真正按照規定把屬於營養補充食品的維生素製劑注明非處方藥品標誌“OTC”的絕無僅有,普通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