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為什麼會缺乏維生素(1 / 3)

人人都需要依靠食物來供給維生素,無一例外。食物不足或食物供應單調,很容易產生營養缺乏病。

在我國,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維生素缺乏症已經顯著減少,但由於膳食結構中以植物性為主、動物性較少,所以維生素A和B2的供應量偏低,散見的夜盲、舌炎、陰囊皮炎等維生素缺乏症並不少見。

自身原因的維生素缺乏

就個人原因而言,造成維生素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膳食中含量不足

主要原因在於經濟條件差、膳食結構單調、偏食,從而使得攝入膳食中維生素的量無法滿足機體需求。

有的地區食物單調(如以玉米為主),則很容易發生由於缺少某種維生素而引起的疾病(如癩皮病)。

體內吸收障礙

多見於消化係統疾病患者,如腸蠕動加快、消化道或膽道梗阻、吸收麵積減少、長期腹瀉等因素,都可能使維生素的吸收、儲存減少。

腸道細菌生長抑製

如果使用殺菌藥物而使消化道細菌受到抑製,就會減少維生素的合成量,從而引起某些維生素的(如K、B6、B3)缺乏。

排出增多

主要原因在於因哺乳、大量出汗、長期大量使用利尿劑等藥物,從而使得排出增多。

破壞加速

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因藥物等作用,從而使得維生素在體內加速破壞。

需要增加

由於生理和病理的需要,需要量增多而攝入量不足,也會導致維生素缺乏。

例如,生長期兒童、妊娠和哺乳期婦女、重體力勞動及特殊工種工人、長期高熱和患慢性消耗病疾患的病人等,維生素的需要量都會比一般人高。

食物儲存及烹調方法不當

我國膳食以熟食蔬菜較多,在其儲存加工過程中必定會大量損失和破壞部分維生素。尤其是當儲存和烹調方法不當時,對維生素的破壞作用尤其大。

例如,維生素C在食物儲存及烹調時最容易遭受破壞;倒掉烹調用水,尤其容易丟失水溶性維生素11;煮粥或燉肉時加堿,則會破壞維生素B1.

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是一個龐大家族,目前已知的維生素有20多種。根據其溶解性,通常把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脂溶性維生素及其基本功能

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A、D、E、K四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溶於脂肪12,在食物中與脂類共同存在,在腸道吸收時也與脂類吸收有關,排泄率低。所以,當脂溶性維生素攝入量過多時,可在體內造成蓄積、產生有害作用,甚至發生中毒現象。

水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B族(B1、B2、B3、B5、B6、B7、B9、B12、P等)、維生素C(抗壞血酸)以及許多“類維生素”。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溶於水13、不溶於脂肪及有機溶劑;容易從尿中排出體外,而且排出率高,因而其體內營養水平多數都可以在血液和尿中反映出來。

應當說明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之間的劃分可能會出現某種“雌雄同性”的戲劇性變化——同一種維生素中既有脂溶性維生素,又有水溶性維生素。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變化,表明人類在克服某種維生素的固有缺點時,對如何更好利用維生素會產生新的認識,從而更有利於人體的吸收。

例如,除了眾所周知的維生素K“雌雄同性”——天然的維生素K(K1、K2)屬於脂溶性維生素,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K3、K4)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以外,目前日本日光化學公司已經成功研製出了被稱為“VC-IP”的脂溶性維生素C。它穩定性高,易於被皮膚所吸收(吸收率是水溶性維生素C的16.5倍),這樣,在用於製作美白化妝品時吸收效果當然就更好了。

維生素並不是越多越好

維生素雖然參與體內能量的代謝,但本身並不具備能量,因此,服用維生素並不會造成通常所說的“營養過剩”,也不會造成肥胖。

有人把維生素稱為營養素,認為多多益善。其實不然。因為哪怕是最好的“營養”,也需要“適度。”事實上,過多地攝取某些維生素不但對人體無益,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