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案簡介

毅恒,男,小學四年級學生,語文能力很強,常常編寫和父親玩耍的故事,並不允許同學提及他的家庭情況。單親家庭,其母在18歲時生下他。班主任由於剛接手這個班,對他的情況並不知道。有一次班主任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和……”。毅恒寫了“我和爸爸”,寫得感情非常真摯,令人讀後深深地感受到父子情的深厚。班主任在班上朗讀了這篇寫得最好的文章,結果猶如一擊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說他在撒謊。原來毅恒自出生以來一直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他筆下的“我和爸爸”純粹是想象和渴望的情形……那天,毅恒哭了,哭得地動山搖。老師知道,這種傷痛是無法彌補的。

(二)相關思考

單親家庭的日益增多,令許多孩子隻能跟隨父母一方或祖父母一起生活,生命中注定缺失了至少一半的愛。孩子是沒有過錯的,但他們卻常常無辜地成為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等的犧牲品。成人在考慮個人幸福的同時,是否也應盡可能地顧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