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徐州刺史部遂立,轄楚國、臨淮郡、廣陵國、泗水國、東海郡、魯國、琅邪郡。
後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徐州的麵積也越來越大。
東漢末年,徐州共領三國兩郡轄六十二縣
琅邪國治開陽。領13縣:莒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琅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東海郡治郯縣。領13縣:郯縣、襄賁、蘭陵、丞縣、陰平、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彭城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領8縣:彭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下邳國治下邳。領16縣: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
廣陵郡治廣陵。領12縣:廣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射陽、誨西、鹽瀆。
(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州治是下邳,而非徐州城,徐州城是後來曹操拿下徐州之後改過來的。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當然為了好寫,我就先假設徐州的州治在彭城,因為彭城的地理位置更加的突出。)
據現代的不完全統計,自古以來,發生在徐州的戰爭,僅有記載的就多達四百餘次。最早的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即彭伯壽征西河;最近的一次,即淮海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9日。也即是說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這塊地方就要打一回仗。
就是在現代,徐州也有重兵把守並設立相當高級軍事指揮機關。因此,把徐州列為兵家必爭之地,是名副其實的。那麼,兵家為何爭徐州?
就在前不久曹操就攻打了徐州,在曹操之前,還有黃巾餘孽等人也在徐州打了一仗。
東晉人認為,“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古今軍事家的觀點本質上是相同的,即徐州之戰,往往是關係到敵我雙方盛衰的決戰,而不是無關生死的一般戰役。
但徐州作為一州之都的時間,同具有四千多年戰爭史比起來,隻是短短一瞬;為什麼它的得失會對整個國家具有決定性作用呢?這是因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徐州,史稱“北國鎖鑰”,“南國重鎮”,用徐州人的話說,他們生活的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在南方軍事家眼裏,占領了徐州,就等於拿到了打開北方大門之鎖的一把鑰匙;而在北方軍事家眼裏,奪下了徐州,就等於占領了向南方進軍的橋頭堡。
徐州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於一個製高點上,虎視眈眈,可督蘇魯豫皖四省。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都如高山流水勢不可擋。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適宜兩軍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