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保持健康心理(3 / 3)

保持心理健康的十“要”

(1)要注意同誌間的友情

“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與朋友在一起,使人歡樂快活,無拘無束無戒備,從而減輕心理壓力。

(2)要善惡分明

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能做的要積極參與,不能做的要盡力支持;而麵對邪惡,則要挺起胸膛,敢於正視和鬥爭。

(3)要相信人的善良本質

不要總是從壞處去推測別人,沒有一生下來就壞的人。

(4)要說真話、辦實事

說真話、辦實事會使人心理踏實而感到輕鬆愉快,而弄虛作假、相信迷信則易使人惴惴不安,成為心理健康的大敵。

(5)要慎“獨”

單獨一人時做錯事,往往要比在公開場合做錯事所承受的壓力大得多,所以,獨自一人時行為要慎重,不要行為不端。

(6)要正確認識不足,不嫉妒別人

嫉妒很容易使你疏遠別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

(7)要少發脾氣

常發脾氣不僅會使矛盾激化,影響人際關係,也會因情緒不穩而對自己的健康貽害無窮。

(8)要胸襟開闊,不論人是非

閑來論人是非,輕者朋友、同事產生矛盾,重則會翻臉甚至大打出手,對人對己都會增添無謂的痛苦。

(9)要敞開心扉

與人開誠布公、以誠相見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輕鬆愉快地生活。

(10)要遠近兼顧

想問題辦事情,切不可顧了眼前誤了長遠,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人,收拾殘局時心理壓力更大。

“過度”不利心理健康

(1)憂慮過度

雖說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然而凡事應有個尺度,切不可杞人憂天,終日憂心忡忡、無端悲愁。即使生活中確實發生了令人煩惱、焦慮的事情,我們也應振作精神、積極麵對,而不該整天悶悶不樂地就此消沉下去。

(2)高興過度

高興本來是好事,但要防止“樂極生悲”,特別是當生活中有突如其來的好事降臨時,例如:“久別親人團聚”、“摸彩中了大獎”等等。高興過度會引起大腦中樞興奮性增強,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這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尤其不利。

(3)悲傷過度

當人們遭遇不幸時,應當學會調解、控製自己的情緒,故友離散、親人謝世、朋友反目、戀人分手等等,都會給人心理上造成嚴重打擊。此時我們切勿鑽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學會擺脫,用向好友傾訴、向心理醫生谘詢等方法,盡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機。

(4)猜疑過度

有些人疑心病較重,乃至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心理變戀。一個人如果心胸過於狹窄,對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不但會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係、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5)過度憤怒

工作中出現矛盾是人們經常遇到的事情。此時,最好避免激烈的爭吵,更不要三句話說不到一起便“怒發衝冠”、“拍案而起”,這種做法不但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況且,發怒就像“雙刃劍”,既傷別人也會傷及自己,正如人們常說的“氣大傷身”。此時不如先冷靜下來,“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對矛盾的雙方都有好處。

(6)過度消極

當工作中出現失誤時,可能會導致有些人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極其消沉的情緒,嚴重者甚至自暴自棄。這種做法實不足取,因其對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7)過度焦躁

有些人脾氣很急,做事情總想一步到位、一舉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趨向。當自己的願望和目標一下子不能如期實現時,他們便會產生焦躁情緒。其實,這種情緒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適得其反並有損身心健康。

(8)過度關愛

有些家長對孩子可謂愛到極至,他們的愛呈現一種令人費解的分化狀態:在生活上對孩子關心得無微不至、事必躬親,在精神上卻對孩子過於專製、強加於人。不少父母將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堆積起的這份“厚愛”,不但給孩子造成過重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也給自己平添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和煩惱,有損自身的心理健康。

自卑加速衰老

早衰與衰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促發早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卑心理,自卑是加速進程的催化劑。

(1)自卑的表現

自卑的人,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而不願與人來往,隻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顧影自憐,甚至自疚、自責;自卑的人,缺乏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抓不到稍縱即逝的各種機會,享受不到成功的歡愉;自卑的人,常感疲勞,心灰意懶,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沒有效率,缺乏生活樂趣。

(2)自卑加速衰老

自卑的人,大腦皮層長期處於抑製狀態,而絕少有歡樂和愉快的良性刺激轉換,中樞係統處於麻木狀態,體內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相應地得不到充分的調動,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同時內分泌係統的功能也因此而失去常態,有害的激素隨之分泌增多;免疫係統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隨之下降,從而使人的生理過程發生改變,出現各種病症,如頭痛,乏力,焦慮,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早生白發,麵容憔悴,皮膚多皺、牙齒鬆動,性功能低下,這就是衰老的征兆。

也就是說,自卑這種不利於健康的有害心理,促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己衰老的進程。

(3)摒棄自卑

要摒棄自卑,成為自信的人,必須準備好這五個方麵:決定自己所需要的是什麼,這反映了你的權利;判斷自己所需要的是否公平,這反映了他人的權利;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做好冒險的準備;保持心情平靜。

下麵三點對你獲得自信是十分重要的:

肯定他人:與人交談時,開場白非常重要,安全的表達方式是用一種肯定性的語言。例如,“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但希望你能寫得通俗明白些,以便我容易讀懂。”

客觀公正:除了解釋你所見的實際情況以外,不要涉及對個人的批評。評價或批評,隻能針對一個人的行為、行動和表現,而不能針對其個人,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對事不對人。

簡明扼要:說話時為了避免其他人的阻止、插嘴和打岔,表達時盡量簡明扼要,不要理論化,隻要講述具體事實就足夠了。

意識操縱性的批評:不要期望他人總會與你合作,會接受你的觀點。盡管你希望得到讚同的意見,但這種情況不是必然的。有些人會使用操縱性的批評來分散你的注意力,損害你的努力。這種表現要麼假裝關心,要麼坦率地直接批評。

依賴心理加速衰老

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心理。對於老年人來說,容易出現依賴心理的原因是由於衰老、機體的功能減退、活動能力受到限製以及應激反應變差所造成。一旦生活上、家庭上遇到困難,對未來失去信心,便會感到生活乏味,缺乏安全感。本來把生活、養老、健康的希望寄托給家庭、社會和醫療,但一旦失去各方麵的支持,精神便受到打擊,會變得情緒消沉,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有的由於這種依賴心理的破壞而發生憂鬱症等精神障礙。

有關專家的調查表明:部分老年人出現的這種依賴心理是一種回歸心理,從自立走向依賴,從自強走向軟弱,依賴心理出現越早,衰老也越快,從而影響健康和壽命。

當然,由於年邁體弱、老年人確實需要家人照料,這是人所周知的。依靠家庭、親人,社會的關心,來實施對老年人晚年的照顧,這是對老年人的愛護,也是我國社會的優良傳?統。但是老年人出現的依賴心理與家人對他的關心照料是兩回事。

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對健康是不利的。有的老年人雖然年老多病需要別人照顧,但卻有自強,自信、自尊、自立的思想,有依靠自己力量的信心。

在生活中依靠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關心?但自身卻不斷堅強的生活著。老年人克服健康帶來的困難,克服年老帶來的不便,而仍然發出光和熱,這種心態才能保持健康,增進壽命。

如何推遲心理衰老

人到了老年,不僅軀體向老化方向發展,而且心理也會衰老,這主要是由於人的大腦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了,腦血流量的減少,使腦攝取氧量減少,神經細胞皺縮,神經纖維再生能力減弱,於是心理功能也衰老了。

心理活動衰老的主要表現是:思維活動變得緩慢,記憶力下降,理解能力下降,接受新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減弱,學習和創造性思考能力減弱。有的人在性格方麵甚至也發生了改變:變得興趣範圍狹窄,以自我為中心,主動性不足,不願改變現狀,固執已見,情感平常;有的還表現為行為緩慢,動作笨拙而不協調等。

不過,這種心理衰老的變化,速度是很緩慢的,而且各人不一樣。有的人雖到了高齡,但記憶力還很好,思維還很敏捷、深刻、精力充沛。可有的人,剛步入老年,記憶力就不好,思維遲鈍,精力不足。這主要和自身的調整、保養有關。延緩心理衰老,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

積極的精神狀態,比如進取心、希望、理想等,對老年人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義。一個人有了進取心、理想,並充滿希望和奮發向上,就能老而不衰,充滿活力。相反,如果沒有進取心和理想,並充滿失望,就會加速心理衰老。

(2)保持沉靜樂觀,愉快知足

老年人應不斷地培養自己的意誌和自信心,不斷地與自我頹廢的心理狀態作鬥爭,應該做到人老心不老,積極地追求生活目標,爭取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樣就有精神寄托,可以排除煩惱和孤獨,並在晚年激起為社會做一番事業的理想和希望,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積極的精神狀態。

(3)多用腦,勤思考

大腦是主宰人體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腦的衰老,必然導致各個髒器的衰老,並且大腦對人類的知識、智慧和思維具有重大影響。因此,老年人更要多用腦,勤思考,使腦細胞和組織器官不萎縮。

(4)參加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改善和加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還可豐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樂趣,使精神振奮,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加主動積極地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氣和興趣,從而增強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5)處理好人際關係

對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乃是家庭關係。在家庭中,生活中家庭成員應和睦相處,感情融洽。老人對子孫既不能過嚴,也不能溺愛。老人要以自己良好的世界觀、道德情操、生活作風等影響自己的小輩;而小輩則要從老人身上學習優良的傳統及可貴的經驗,並要充分理解老人的的心理狀態,尊重、體貼、愛護和照顧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