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知秋在心中默默念了兩遍這首三十二字童謠,前四句很好理解,後四句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便問趙捕頭後四句到底何意?整首童謠似乎和洛神關係不大,可為什麼洛神卻遭了殃?這其中有什麼特殊的含義麼?
趙捕頭道:“起初大家也隻是能理解前麵四句,後來發生了一件舉國上下震驚的大事,有人才總結出皇權傾覆,歸於秦武。這兩句話的意思。”
葉知秋問道:“秦武是個人名嗎?”
“不是人名,秦指的應該是秦王,武指的應該是武力。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秦王將會以武力奪取皇權。當然這也隻是猜測,時隔這麼多年,這句話也並沒有應驗。”
葉知秋對當下大漢皇室的情況知道的不多,但多少也聽恩師柳鈺講過,可大漢的皇子中並沒有封號秦王的。
趙捕頭看出葉知秋的疑惑,繼續說道:“二十年前,大漢有三個皇子,太子劉承禮、燕王劉承義、秦王劉承斌。太子和燕王一直在京城幫助先皇處理政務,而秦王早早的賜了封地,坐鎮長安。據說是因為秦王能征善戰,先皇命其坐鎮大周西北門戶,防止胡夷之亂。而秦王果然是用武奇才,受封後不到兩年的時間,一舉將胡夷趕至玉門關以西,甘陝一帶再無異族之亂。麾下十萬大軍更是練就成了一支軍紀嚴明的錚錚鐵軍。”
“後來呢?”葉知秋追問道。
“後來,後來秦王死了。”趙捕頭神情頗為惋惜,接著說道:“別以為是戰死了,身為皇子,如果能為國戰死沙場,倒不失皇家尊嚴,也是死而無憾。可秦王是自殺而死的。”
“自殺?”葉知秋驚訝道:“身為一個皇子,能讓其自殺而死的一定是非同小可之事。”
趙捕頭說道:“當年秦王封地在長安,而洛水發源於華山之南直到洛陽以東的鞏縣才注入黃河,而且洛水所經之處的百姓十之八九都是洛神的忠實簇擁。再加上二十年到處前傳說洛神在多地顯靈放糧,救濟百姓。後來有心人將童謠的意思和秦王聯係了起來,總結出洛神顯靈是秦王故意派人偽裝出的,又故意散播歌謠,意在收攬民心,圖謀不軌。先皇竟然聽信了讒言。再後來,秦王便自殺了,洛神也被封禁了。”
葉知秋道:“恐怕沒這麼簡單,說不定這就是有些人故意製造的陰謀。”
李祥瑞插話說這些都是猜測之言,往後可不敢隨便亂說,萬一被有心人聽到了,將會引來有殺身大禍。
葉知秋說晚輩明白,然後又問道:“這就是皇權傾覆,歸於秦武的意思了,那後麵天下一統,莫不從文又是什麼意思。”
趙捕頭說道:“秦王死後,太子劉承禮不知道做了什麼,竟然失去了皇帝的寵信,東宮之位被廢,二皇子劉承義成為了儲君,也就是現在的皇帝。自從登基後,朝廷開始重文輕武。據說就是因為這兩句話,要想天下一統,就要以文治天下。其實這隻不過是想消弱各武將兵權的借口而已。到後來皇帝逐年削弱一些武將統帥的權勢,弄得武將在朝中地位日益低下。那些往日裏能征善戰的武將日益消沉,無心治軍,大漢的國力一日不如一日,現如今內憂外患,外有各鄰國虎視眈眈,內有各地暴亂不斷。”
三十二字的童謠,每一句都有了解釋,可葉知秋覺得除了前四句外,後麵四句的解釋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牽強。也許,這些猜測之言未必就是真意,可真意是什麼又有誰知道呢?
三人說了一晚上道聽途說之言,外麵已經三更天了,相互道別珍重。最後李瑞祥除了給葉知秋一大包金銀細軟錢財還說李瑩瑩帶話轉告葉知秋,她會在洛水鎮等著葉知秋回來,聽的葉知秋心中一陣唏噓,遭受如此變故,他暫時已無心顧及兒女情長。
趙捕頭和李祥瑞走後,葉知秋將父親托趙捕頭帶來的包袱和李祥瑞贈送的錢財歸為一體,在破屋中稍加休息,待到外邊五更的鼓聲響起,他起身徑直向江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