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知身世聞洛河謠(2 / 3)

葉知秋知道,此女便是洛神宓妃。

“也不知道父親給我這些物件何意?”葉知秋茫然自語道。

李瑞祥道:“不妨拆開書信一看,也許令尊有所安排。”

葉知秋拿起書信,心中不好的預感突然更加強烈,他終於想到,今天官兵來的突然,父親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給自己寫信。那麼這封信……

打開書信,隻見上麵寫到:“我兒知秋,為父準備這封信已經十八年了,今日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說明我和你母親應該已經不在人世,再也不能照顧你了,希望你能開心快樂的照顧好自己,別讓爹娘在九泉下為你擔心……”

看到這裏,葉知秋忍不住潸然淚下,想想爹娘如今身陷囹圄,在昏暗的大牢裏吃苦受罪,而自己卻束手無策。

李瑞祥看著眼前的少年悲痛欲絕,想要安慰幾句,張口卻不知該說什麼,隻是懦聲道:“賢侄節哀,現在還不是山窮水盡之時,我們還有機會。”

趙捕頭也安慰道:“離秋後朝審還有大半年時間,也不要太過悲觀,最起碼還有時間。”

可信中接下來的內容,又給了葉知秋當頭一棒,葉知秋徹底的懵了,久久不願相信父親信中所說的事情。

原來,在信中葉父詳細的向葉知秋訴說了在洛神廟撿回葉知秋之事。說是那塊玉玨乃抱回葉知秋時身上所佩之物,也許可以幫助葉知秋尋找親生父母。至於畫軸之上的女子,葉父認為是洛神宓妃無疑,留給葉知秋的意思是不管葉知秋以後身在何方,切莫忘了洛神宓妃對葉家的大恩大德。

不管是誰,遇到這種事情,心中到底是什麼滋味,估計誰也無法言表。是哀於自己的不幸?還是憤於親生父母的無情?既然生了,為何又不養?

葉知秋現在就是這樣,心中想了無數的可能,悲傷、憤怒、無奈、痛苦,各種各樣的情緒充斥著他的內心,整個人如同失去了靈魂的稻草人,似乎隻是剩個活著的皮囊。

李祥瑞和趙捕頭看著臉色變幻不定的葉知秋,想安慰又無從說起,唯有靜靜的沉默,等待眼前這個少年的自我修複。

破屋中一燈如豆,絲絲的冷風從破舊的窗戶中吹進,燈光在風中一陣搖曳,拉長了三個人沉默的身影。壓抑的屋子裏空氣格外沉重,就連四處覓食的老鼠都感覺到了不安,發出一陣“吱吱”的呐喊聲。

終於,還是葉知秋率先打破了沉默,卻突然說道:“葉家遭此大難,雖說是江任這個惡徒報複所為,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父親多年私自供奉洛神宓妃所致,才給了江任可乘之機,所以晚輩想請問趙捕頭和李叔父,朝廷究竟為什麼要封禁洛神宓妃,並長達幾十年之久,依照晚輩從父親處所知,洛神似乎一直在為百姓謀福利,解疾苦,難道這樣對朝廷不是好事麼?”

趙捕頭和李祥瑞聽聞葉知秋有次一問,首先想到的是眼前這個少年真的很堅強,也很理智,知道此時不是痛苦悲傷的時候,也不是糾結身世之謎的時候,而是要先解決養父養母的問題,畢竟不管是不是親生,都含辛茹苦的養育了他十八年。

李祥瑞首先道:“此事還是讓趙捕頭為你解答吧,他知道的應該更詳盡,也更真實。”

趙捕頭苦笑道:“這件事情,若說真正的實情,恐怕沒幾個人知道,趙某所知道的也是各種道聽途說之言,既然葉公子想知道,趙某說於公子聽便是。”

趙捕頭說朝廷之所以封禁洛神,據說是因為一首童謠!

“天下將亂,洛神顯現。為民造福,解除疾苦。皇權傾覆,歸於秦武。天下一統,莫不從文。”這首童謠先是在洛水兩岸的小孩子口中傳唱,大家都叫它《洛河謠》。後來在天子腳下的京城也開始流傳,禦史言官呈報到了皇帝殿前後,先皇便下令拆毀洛水兩岸的洛神廟,禁止民間以任何方式祭拜洛神宓妃,到後來,就連百姓私下談論也不行,一經發現,將是帶來殺身之禍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