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公務員心理健康概述(1)(1 / 3)

一節提高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

提高公務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係統工程,本章就是要繪製出這一幅工程的藍圖,以便於我們共同從宏觀上認識和了解心理健康。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從2006年1月1目的開始施行,公務員已成為更加吸引人注目的群體,社會各界也就會對公務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製、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將直接影響著政府的行政效能。所以,整個社會要求公務員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公務員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也應當具有比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公務員應當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務員管理局發布的信息,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再一次打破紀錄:全國97個部門麵向社會公開招考的10282個職位,通過資格審查的報考者達50多萬,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個崗位有50個人競爭。參加公務員考試人數創曆年來最高,比2006年增長了47%。公務員考試已經成為當今中國錄取率比高考和考研還要難的競爭最激烈的考試。“待遇、福利好,安穩、社會地位高”是多數報考者的首選原因。麵對整個社會對公務員隊伍如此的關注,我們廣大的公務員應當有怎麼樣的心理健康狀況才能無愧這一稱號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過去我們在談到公務員的行政行為時,比較多地涉及公務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方麵的問題,從心理健康角度的論述還比較缺乏。其實,由於公務員社會角色的特殊性,公務員在心理健康方麵應當具有更高的水平和狀態。我們知道,公務員的行政行為背後反映的是政府的執政能力和行政效能,公務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健康和發展,更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質量和辦事效率,關係到政府機關的形象。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公務員就是一個不合格的公務員,他更容易發生低效的、無效的、甚至錯誤的行政行為。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關於對公務員定義的三個條件,我國的公務員的範圍包括七類機關的工作人員:一是中國共產黨機關的工作人員;二是人大機關的工作人員;三是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四是政協機關的工作人員;五是審判機關的工作人員;六是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七是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

由此可見,國家公務員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群體,因法律賦予的特殊職能,使他們對社會生活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要超過其他任何一個社會群體。因而,提高公務員的心理素質,增強公務員對心理問題的調適能力,從總體上提升公務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工作。

第二,公務員需要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據媒體報道,2010年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對超過1000例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公務員私下裏常有諸如“清貧”、“有想法實現不了”、“沒勁”、“想應酬又煩應酬”等抱怨。分析指出:公務員群體潛在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政府的行政效能。這與民間普遍認為“政府公務員待遇優厚、地位穩定、工作機會誘人”的看法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反差,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公務員的心理健康方麵的現狀。隨著“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提出,公務員作為政府管理的中堅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與政府行政效能關係密切,得到人們普遍重視。

專家分析指出:公務員群體潛在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政府的行政效能。由於公務員總體上文化程度、綜合素質比較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強,再加上公務員的職業穩定感較強、社會地位較高、經濟收入較穩定,所以能夠從公共權力帶來的回報中找到平衡。同時,公務員也通過與親友交流、休假旅遊等方式釋放心理壓力。但是,公務員群體與其它社會群體一樣,也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方麵的問題。具體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心理壓力大

由於政府行政權力係統需要高度的服從性,使得一些個性突出、業務水平高的公務員常常會感到壓抑;人格衝突,循規蹈矩的工作程序使少數公務員氣餒,阻礙了創新能力的發揮,有人常抱怨“宋該做的必須做,該做的做不了”。據了解,心理壓力大的問題,在級別較高的公務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廣州有一位局長說“別以為我們活得既風光又瀟灑,其實我們的心理壓力比我們下屬還要大。”他表示,身居要職所麵對的領導和群眾壓力更大,而且還有來自自身的壓力,“作為一個擔當重要職務的人,必須對社會、公眾、家庭及自身負責,而心理壓力往往來自這種責任感”。

據報道,2005年2月安徽省蚌埠市統計局局長劉敏從自己的辦公地點蚌埠市政府辦公樓跳下自殺身亡。48歲的劉敏提拔為局長後經常感到壓力大,多次向身邊人員訴說“真不想活下去”的念頭。劉敏的同事說:他原來是個性格豪爽、外向的人,工作積極、責任心強。但自從調任統計局局長後,就變得沉默寡言了,死前還說過壓力大、睡不好、不想活了等話。隨後,當地公安局就有了結論,自殺的原因是精神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