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地獄歸來之路(2 / 3)

對於家屬如何傾聽,北大六院院長助理姚貴忠告訴財新記者:首先要區分患者輕、中、重三個級別。如果是重症患者,以陪伴為主,減少說教,不做思想工作,不提指導性的意見,默默地陪伴,患者有需要就給予幫助;如果是輕症患者,要了解他想要什麼,可以談得比較深入。但主要是讓他傾訴,切忌以社會標準要求病人。

醫生的傾聽還耐心解釋對患者康複非常重要。北大六院主任醫師王希林說,在最初接受治療時,醫生對患者的疑問更要耐心傾聽和解釋,有時一個問題需反複回答和解釋才能消除患者和家屬的疑慮,否則很難使患者堅持用藥。抑鬱症的治療是長期的,長期服藥可降低複發的風險。

王希林說,由於醫療資源緊缺,病人太多,很多醫生的門診時間很短。但有時簡短幾句話也可使患者得到安慰,例如“抑鬱症是能治療的,肯定會好起來的,一定要有耐心”等。家屬也可照此來鼓勵和支持患者,以贏得治療時機。

王希林還說,醫生在和患者本人或家屬溝通時,最好不要給患者一些否定性答複。不批評,不指責。和病人交流,不能像做一般的思想工作那樣,有些問題可能暫時解決不了,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如症狀使患者缺乏自信、看問題態度消極、易產生挫折感等。可以采用迂回的方式,病情較重時應以安慰和支持為主。無條件的理解對患者的康複可有較大幫助。

遠離自殺

“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曾有自殺想法與行為,15%~25%抑鬱症患者最終自殺成功。自殺在青年及老年人中發生率較高。”中華醫學會主編的《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用以上數據警示世人,抑鬱症具有高自殺率,終身自殺率為15%。

自殺分三個階段:自殺觀念、自殺企圖、自殺行為。北大六院院長助理姚貴忠認為,到了第二個階段,患者就非住院不可了。

自殺是抑鬱症最嚴重的後果。北大六院主任醫師王希林說,家人要細心觀察病情較重的患者。如果之前能積極配合治療,但病情尚未好轉時患者又表現出抵觸情緒,不想繼續接受治療,家屬就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輕生念頭。

王希林說,很多人不敢詢問患者是否有輕生的念頭,擔心可能誘導患者自殺。其實謹慎地詢問並不會誘導患者,而有助於早期發現和盡早采取相應的幹預措施。如果家屬觀察到患者有自殺企圖,一定要帶他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在風險解除前要始終陪伴患者。

患者周新萍告訴財新記者,她曾經阻止了兩個病友的自殺行為。其中一次,一位相熟的病友發短信給她:“我要自殺了,不想活了,跳樓的位置都找好了。”周新萍立刻回短信,告訴他,馬上拿上病曆和錢,下樓打一輛出租車去醫院,醫生能解除你的痛苦。她解釋說,對於那種狀態的病人,需要明確的、可執行的建議。

病友聽從了她的建議,她的短信挽救了一條生命。

“很多抑鬱重症患者在極度痛苦時,會想到放棄生命。有時候生與死,就是一念之差。”患者李香告訴財新記者,她在青春期時就曾喝酒精自殺過。當時,她已經多年處於嚴重抑鬱狀態,卻不知道自己是病了。

“青春期和老年期的個體更容易自殺。自殺未遂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應讓親屬知情。應給予高度重視並采取相應的幹預措施。”《抑鬱症防治指南》中強調。

二次成長

《抑鬱障礙防治指南》還稱:在維持治療階段,即康複期間,除了藥物,還需要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目的旨在讓患者保持無抑鬱狀態,減少和消除抑鬱障礙產生波動的持續因素。但該指南不主張將心理治療作為預防複發的單一手段,除非患者由於特殊原因不能用藥。

北大六院院長助理姚貴忠告訴財新記者,病人的重度症狀消除後,就開始進入康複階段,要努力恢複各項社會功能。在此過程中,除了家庭的支持,社會也要給予理解和尊重。

他建議,如果發現明顯的抑鬱情緒,先去看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確診後服藥,減緩症狀後,再尋求心理治療,進入康複階段。

他說,康複是一個過程,著重各項功能的恢複,目的是讓病人恢複正常的社會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一個理念:“隻要不妨害他人,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能力讓自己快樂,讓生活有質量。”

王希林稱,抑鬱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精神障礙,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