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一概排斥膽固醇
提起膽固醇,人們總認為它是引起動脈硬化、造成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罪魁禍首。因此,對含膽固醇稍多的食品便不敢食用。其實,這種認識和做法是有些偏頗的,對膽固醇應該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
生化學家認為,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基本脂”之一。構成人體生命大廈的細胞,就離不開膽固醇,尤其是腦、肝、腎中含膽固醇更多。人類要傳宗接代,離開膽固醇也無法進行,因為性激素是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的。對生命十分重要的生物膜,也是以膽固醇等為原料組成的。由於膽固醇的存在,細胞膜才得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藥物效果的產生、信息的傳遞及免疫反應的形成等都離不開膽固醇。膽汁中的膽汁酸,能夠參與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其主要成分也是膽固醇。膽固醇還是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D3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質。
但是,人們對膽固醇存在憂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學家們經過分析,弄清了膽固醇有兩種。其中α膽固醇是人體健康的衛士,對人有益無害;β膽固醇則是個“害人蟲”,它同蛋白質結合,沉積在血管壁上,會造成血管粥樣硬化,危害人體健康,對人毫無益處。
在正常人的血清中,膽固醇的含量為2.9~60毫摩爾/升。有人以為,隻要膽固醇含量超過這個值,便是心血管出了毛病。這種認識是不科學的。隻有測量出α膽固醇與β膽固醇的比值,才能真正得出是否為動脈血管硬化的結論。而這個比例值是隨著人的年齡的增大而逐步提高的。
還應該看到,人體內膽固醇的來源有兩個:一是從食物中攝取;二是人的肝髒自製。隻要機體各方麵生理功能正常,肝髒就能正常調節體內膽固醇的代謝。若一時攝入動物脂肪或內髒食品多些,肝髒合成膽固醇的量就會減少,使體內膽固醇的量保持平衡。如果擔心膽固醇高,就連肉類、蛋類也不敢吃,是不必要的。當然,對於高血壓病和肥胖症患者來說,應防止經常食用高膽固醇的食品。
不宜食用亂加色素的食品在食品中添加色素,一是為了美觀,二是為了增加人們的食欲。常用的食品色素有兩種:一種是天然色素,一般對人體無害;另一種是人工合成色素,有的對人體有害。因此,了解色素知識,趨利避害是必要的。
天然色素是直接來自動植物組織的色素,例如,紅曲(又叫紅曲米)是將一種無害真菌接種在大米上培養而成的,常用於豆腐乳、鹵雞等食品;葉綠素是從菠菜或其他青菜中提煉出來的,常用於翡翠色菜肴;糖色是將白糖炒成醬色而用於紅燒菜的;薑黃素是用薑黃的地下莖加工而成,常用於製酒和桂圓等著色;胡蘿卜色素是從胡蘿卜或其他植物葉中提煉出來的,常用於人造奶油或奶油著色。這類色素一般無害,有的還有一定營養價值,可以放心食用。
人工合成色素,是以從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為原料製成的,故又稱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這類色素多數有毒性、致瀉性和致癌性,對人體有害,所以應盡量不用或少用。
國家已有規定,凡是肉類及其加工品(包括內髒加工品)、魚類及其加工品、調味品(包括醋、咖喱粉、醬油、腐乳)、水果及其製品、乳類及乳製品、嬰兒食品、餅幹、糕點都不能使用人工合成色素,隻有汽水、冷飲食品、糖果、配製酒和果汁露可以少量使用,一般不超過1/10000。但是,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一些食品和飲料中,仍有使用禁用色素或超量使用合成色素的,特別是自由市場及沿街地攤上出售的一些食品和飲料,大都未經國家專業部門檢查和核準,使用禁用色素或超量使用有毒色素的情況比較嚴重。因此,對這類食品應慎重購買和食用。
不宜過多食用纖維物質
適當食用一些纖維,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防止便秘和直腸癌發生、保證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過多食用纖維也是不宜的。
許多研究資料都已證明,糧食加工過粗,會影響熱能、蛋白質、脂肪的消化率,降低食物營養素利用的程度。膳食纖維的一些成分,如纖維素、木質素、果膠對礦物元素具有離子交換和吸附作用,它們的攝入量與鋅、鐵等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利用有密切關係。某些研究報告曾指出,人體缺鋅現象是由於粗粉麵食影響了鋅的吸收。
人體實驗結果還表明,膳食中添加過量的纖維物質,糞便中鈣和鋅的排泄量就會增多,血液中鐵的水平也有降低的傾向。此外,食入過量膳食纖維還會引起脹氣和糞便量增加等腹部不適現象。
因此,人們的膳食是不宜太粗的,以避免過量食入纖維所引起的各種不良後果。
不宜吃燙食
有人吃飯時喜歡喝很熱的湯、吃很燙的飯,覺得隻有這樣,才能吃出飯的“香味”。這是一種不科學的飲食習慣,對口腔、食管和胃都有害無益。
太燙的湯飯除了容易將口腔和舌黏膜燙傷外,有時還會將食管黏膜燙傷。損傷的食管黏膜壞死,形成假膜,脫落後就成為潰瘍。這種潰瘍愈合後,能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狹窄,影響正常的進食,這是食管炎的一種。得這種病的人,常覺胸骨後麵疼痛和有灼熱感,有時會出現吞咽困難的症狀,還可引起急性單純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