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庸醫案(三)(1 / 1)

最近幾日,信兒、誨兒挺鬧騰的,每天都要跑數次茅房。崔姑請王常幫忙看了下,王常說是水土不服,控製些飲食,折騰幾天就會慢慢適應的。

信兒、誨兒的身體本就瘦弱,腹瀉了幾次後,小臉變的更加蠟黃。張母孫氏心疼孫兒,又向兩孩子嘴裏多塞了幾口吃的,結果孩子腹瀉的更厲害。崔姑因此事與孫氏拌了幾下嘴,婆媳之間鬧了些不愉快。

臥房中,張齊賢見崔姑陰沉著一張臉,隻好過去攬了她的腰,安慰道:“母親也是心疼孫兒,為了他們好,心裏都是一樣的。”

崔姑將腦袋埋到張齊賢的懷中,委屈道:“這我知道啊,可是信兒、誨兒不服水土,總要多容幾天適應吧。還有,在洛陽時,我們吃的都是麵食,自從來到衡州,隻能吃米飯。我們大人無所謂,可兩孩子吃不慣呀,官人你能想想辦法嗎?”

張齊賢說:“我已經讓王富生去集市上買了,畢竟南北有別,往後這兩孩子吃不慣米飯可不行。”

崔姑抬起頭,說:“你倒是有心了,我與母親吵的時候,你怎麼不來勸一下,白白讓我受委屈。”

張齊賢幹幹地笑,“自古婆媳是冤家。你倒是說說,我若去了,該幫誰呢?”張齊賢又將崔姑摟的更緊,繼續說:“母親與你拌嘴後,還特意囑咐我,要我多讓著你點。”

“她怎麼不與我說?”

“當母親的,總要顧及到麵子,你也是有孩子的母親,應該能夠理解的。”

崔姑從張齊賢懷中掙脫開來,“就你這張嘴會說話,看來,我不善解人意都不行了。”

……

張齊賢見崔姑一雙眉頭舒展開來,欲起身離開。崔姑果斷伸出兩隻金蓮,攀住張齊賢的尚未邁出去的腿,問:“想要去哪?”

“我去找大夫給信兒、誨兒瞧病啊,我聽說善藥坊的胡一誌大夫是衡州城最好的大夫。”

“王常不就是大夫嘛,再說,什麼樣的大夫需要你通判大人親自登門去請?”

張齊賢笑道:“王常並不擅長給小兒看病,再則,我還要讓他去城中暗訪案情呢。”張齊賢說完,心有所思,最近經常有人在宅子門口鬼鬼祟祟,也許是蘇揆安排的人吧,所以,謹慎起見,暗訪的事最好交與王常。“至於胡大夫,我聽說他的醫術精湛,你還記得我與你說過的李昉大人嗎?”

“翰林院承旨李大人?”

“對,就是他,李大人曾在衡州擔任了一年多的知州,他在任上時,就非常認可胡大夫的醫術,還給他送過一幅‘善藥坊’的匾額。不過呢,胡大夫年事已高,自然不想與官府有太多牽扯,若不去請一下,他還未必來。”其實,張齊賢去請胡大夫,還有另外一個不便明說的目的——為了曹家姑娘的案子。

崔姑聽罷,縮回兩隻金蓮,“那你快去,快去!”

張齊賢向蘇揆借了一輛馬車,與胡大夫殷勤地磨了半日的口舌,終於將他請到府上。胡大夫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視力有些模糊,心卻明亮,診病幹脆利落,不到一個時辰,就讓信兒、誨兒止了腹瀉,麵色回轉。

待胡大夫診完病,張齊賢摒退周圍之人,請教道:“胡大夫,您醫術高明,本官近日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二。”

“張大人客氣,老朽承受不起,張大人盡管問,老朽知無不言。”

張齊賢小聲問:“胡大夫可知過癩之症?”

“張大人指的是曹家那位姑娘?”

“您也知道?您給那姑娘診過病嗎?”

胡大夫感歎道:“可惜不曾有人來請老朽,老朽也就無緣了。至於這過癩之症,老朽隻知民間流傳有此病,老朽遍查醫書,未曾見有記載,也未曾診治過。故而,老朽不敢妄加猜測。”胡大夫頓了頓,“隻是,民間極相信有此怪病,若哪家姑娘被人懷疑得了此症,隻能一死了之。”

張齊賢聽罷,歎息道:“談病色變,眾口鑠金!”

“大人看的透徹,老朽年老體衰,恐怕不能替大人分憂了。”

“不然,您能替小兒看病,本官已經非常感激。”張齊賢扶住胡大夫的胳膊,懇求道:“胡大夫您醫術高明,德高望重,本官還真有一件要緊事,須請您他日來州衙中做個評判,不知您意下如何?”

“評判什麼?”

張齊賢解釋道:“隻須評判有病或無病即可。”

胡大夫點頭答應,“這個簡單,老朽答應大人便是。”

“好,好,還有,當評判之事,請您先替本官保密。”

“這個自然。”

府邸大門外,有幾個陌生人向府中張望。張齊賢裝作不知情,拉著信兒、誨兒,說了一通感謝胡大夫為小兒治病的話語。

王富生扶著胡大夫上了馬車,將其送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