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母孫氏很是能夠沉得住性子,硬是受了兒子鄭重的一拜,這才喜笑顏開。呂蒙正的老母親就不一樣了,看到寶貝兒子狀元郎回洛陽,早跳起來,踏著歌,若不是呂蒙正按住了,估計要蹦騰到邙山頂上去。
第二日,孫氏帶著兒子、兒媳以及孫子孫女輩的一行人,去張金仁墳上拜祭了一番。孫氏在亡夫的碑前訴說了許多話,從養兒的繁瑣,說到守寡的不易,再說到兩個孩兒成家立業。話說多了,難免要哭一陣,流流眼淚。
張齊賢許久不見母親落淚,怕她傷及身體,回家後特意囑咐著崔姑要多做幾道菜。“崔姑,你看家裏缺什麼,就去再買點。”
崔姑接了丈夫遞來的銅錢,多置辦了幾個菜,並買了數斤羊肉做成美食。
一家人圍著飯桌坐定了。信兒、誨兒見有美味佳肴,不等大人動筷子,爭著搶著開吃起來。
孫氏夾了一塊羊肉送到張昭度的碗中,說:“你多吃些,這些年你為家裏吃了不少苦。”
張昭度說:“娘,孩兒身為兄長,這是應該的,如今弟弟得中進士,也算是苦盡甘來了。”
張齊賢說:“哥,我定然不會忘記你的照顧,今後該是做弟弟的來照顧你了。”
“你倆兄弟能夠同氣連枝,做娘的心中甚是欣慰。”
孫氏又夾了一塊送到張齊賢的碗中,說:“你年少時最想吃的就是羊肉,那時候家裏窮,買不起,還饞的你經常做夢,淨說些吃羊肉的夢話。”
張齊賢笑道:“都怪我飯量太大,一個人要頂四五個人的量。那時候,我總是吃不飽,隻有遇到村裏有人開粥局,我才能去混一個飽。不過嘛,哪家讓我去吃一次,下次見我都頭疼。”
崔姑半開玩笑的隨了一句:“官人煮牛皮的功夫,也是一絕的。”
張齊賢說:“若不是我煮了張牛皮,也不會引來你這個小饞貓。”
張齊賢回憶起與崔姑初次見麵時的場景:
十多年前的一日,張齊賢遇到村中鄰居宰牛,一張剛剝下的牛皮扔在一邊。張齊賢覺得甚是可惜,就厚著臉皮要了那張鮮牛皮,在洛河岸邊置了一口鍋將牛皮烹煮起來。由於作料放的很足,香味飄出,別有一番滋味。張齊賢抱著鍋,正準備獨享這份美味,卻不料從一旁閃出一位衣衫襤褸的女子,她二話不說就伸手到鍋中撈吃的,結果,吃的沒撈到,手上卻燙了好一個大水泡。
那女子一怒之下,飛出一腳,將整個鍋踢翻到洛河中,“你這人忒不地道了,鍋裏那麼燙,你怎麼也不攔著。”
一張牛皮喂了魚,張齊賢幹幹地陪笑道:“我的祖宗,我如何攔得住你?”
張齊賢正要發怒,那女子卻喊起疼來。張齊賢隻好本著“好男不與女鬥”的原則以及英雄救美的衝動,幫著那女子去治手上的傷。兩人一來二往,彼此逐漸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