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臥撐:通補肺髒,強健體魄虎臥撐的運動重點在頭與胸部,而不是手。虎臥撐是模仿老虎站起來的樣子,在五行裏麵,它正好動的是我們的中府跟雲門。這項運動不僅可以通補我們的肺,還可以鍛煉和增加我們的氣魄。
俯臥撐的真名叫虎臥撐
提及俯臥撐,幾乎無人不曉。小學、中學時的體育課上,女生仰臥起坐,男生俯臥撐,幾乎是必學的科目。升學考試時,這個也常被列為體育考試項目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眾人皆知的鍛煉方式竟也是以訛傳訛的結果。撥開迷霧,追溯起源,尤其是通過我老師廖先生的口傳身授,我才知道它原來的名字竟叫“虎臥撐”。如果在俯臥撐的基礎上將鍛煉方式稍稍改變一下,使之成為虎臥撐的話,您會發現鍛煉效果在成倍增加。
大家熟悉的俯臥撐做法是:雙手支撐身體,雙臂垂直於地麵,兩腿向身體後方伸展,依靠雙手和兩隻腳的腳尖保持平衡,使頭、脖子、後背、臀部以及雙腿處在一條直線上;兩個肘部向身體外側彎曲,身體降低到基本靠近地板;收緊腹部,保持身體在一條直線上,持續一秒鍾,然後恢複原狀。
按手撐地的方式可分為全掌撐、拳撐和指撐三種形式,按手撐地的方向可分為向前、向內、向外三種形式。按腳的位置關係可分為兩腳並攏式和開立式兩種,按腳撐地的形式又可分為腳尖式、腳背式和腳弓式三種。而我們最常見的鍛煉方法大概要數向內的全掌撐和腳尖式的兩腳並攏式了。如果我們在這種常見的鍛煉方式的基礎上稍作改進,它就成了虎臥撐。虎臥撐的鍛煉姿勢是這樣的:首先,雙手撐地,兩腳分開,蹬踩在地上,臀部微微隆起,像老虎正在爬行,隨時準備躍起,重點是虎臥撐動作像“豎鉤”,鍛煉的是肺部腳的部位,要有種蹬的感覺;然後,上半身下沉,頭有點埋在兩肩之間的感覺,腳的姿勢保持不變;最後,頭部向前、向上抬起,有種先下沉、然後向前上揚的感覺,而不是像俯臥撐那樣簡單地直上直下。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頭部的運動軌跡像筆畫“豎鉤”一樣。
經常做俯臥撐的人可能都有這樣一種體會:上肢和腹肌在無形中力量倍增,平衡力和支撐力也大大提高,不僅骨骼更加堅實、關節更加靈活、韌帶更加牢固,而且肌肉也比以往顯得粗壯和有彈性,似乎吸引女性的指數也在悄然上升。
當然,這是風趣的說法,關鍵是經常鍛煉的話,對身心發展都是有益處的。它在加速血液循環、增大肺活量、促進生長發育、提高運動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調節人的心理,使人精力充沛,起到強健體魄、陶冶情操、鍛煉意誌的作用。
少練俯臥撐,多做虎臥撐
相比之下,虎臥撐的運動重點在頭與胸部,而不是手。虎臥撐是模仿老虎站起來的樣子。在五行裏麵,它動的正好是我們的中府跟雲門。這兩處是肺經上的穴位,中府穴還是肺經的募穴,它位於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華蓋)旁開6寸,與第1肋間隙相平的凹陷處,而雲門穴位於中府穴上1寸,鎖骨下窩凹陷處。它打開的是氣脈,一定不是單純的肌肉。這個是真正道家老祖宗的智慧。
肺不好的人,肺功能不強的人,一定要多多練這個。每天做上三五十個,做時肛門還得向回收,得緊,不緊提不起氣來。這個方法很簡單,而且在家裏、在辦公室很多地方,隨時隨地可以做。它不僅可以補我們的肺,還可以鍛煉和增加我們的氣魄。
中府雲門
虎臥撐打通的是中府和雲門,是道家老祖宗的智慧很有意思的是,老虎對應人的肺,在中醫的經典《傷寒論》裏麵,也有一個經方和肺關係密切,那就是白虎湯。虎被譽為西方之金神,而西方又對應於五髒之肺和四季之秋。當虎咆哮之時,威力之猛聲震山穀,陡然涼風習習,讓人冷感自生一如秋之來臨,酷暑炎熱隨風而逝。所以,當肺燥熱難耐之時,當肺腹軟虛之時,您可以做一做虎臥撐。
人在悲痛的時候容易捶胸頓足,那是因為體內有淤積,憋住氣了,他通過捶打的方式讓它出去。這是一種本能的自然醫療。你看那猩猩一生氣,它就跟你急,跟你拍胸。人也是一樣的,為了表達某種心情,也會拍胸。南方一個地方有種拍胸舞,農民到了收獲季節的時候,專門光著膀子,狠命拍上半身,拍得通紅通紅的,成了一個風俗,一直傳了下來。它是人們對於一年來艱辛付出的發泄和對於豐收喜慶的慶祝。同樣,虎臥撐可以打開和抻展更多的穴位和經絡,尤其是可以疏通督脈,增人陽氣。這種效果是用手指點按刺激穴位所達不到的。虎臥撐是一個適合大眾的養生鍛煉方式,沒有很多的禁忌,除非你因為腰椎疼痛或者其他的原因不能做此項運動。不過,在這裏要提醒一下,年歲較大的,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身體相對比較弱的人,就要慎練了,或者鍛煉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強度不能太大,以做完後微微汗出、神清氣爽、不覺得疲乏勞累為準。
堅持下來以後,您會發現自己的肺活量增加、精力充沛、骨骼關節更加堅實靈活、肌肉變得發達有彈性。最為重要的是,它補益了你的肺髒,增加了你的氣魄,疏通了你的任督二脈,使健康始終伴隨在你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