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我們不妨聽一下“羽”調式樂曲。它風格清純,淒切哀怨,蒼涼柔潤,如天垂晶幕,行雲流水,具有“水”的特性,可入腎。這方麵的音樂有《梅花三弄》,這首曲子中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經意間運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將產生的能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腎中。一曲聽罷,人神清氣爽,倍感輕鬆。看完這些之後,您是否對中國的音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現在再看電視,如果再有君臣一起聽音樂的,您應該不會還隻是想到奢靡生活了吧?其實,我之所以詳細地介紹這麼多,也是為了讓這種音樂通補養生方法,可以像流行音樂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
五味養生法:四菜一湯通健康吃好一日三餐,善用四菜一湯,我們就能輕鬆養生。因為看似簡單的四菜一湯,是一種討巧且實惠的養生之道,裏麵有著深奧的五行之術。一頓飯若是五味俱全,也可以起到通補五髒的功效。
俗話說“病從口入”,那麼“健康也從口入”的說法成不成立呢?其實,生活中好多疾病就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得的。這麼說,或許有人會很不服氣,說吃吃喝喝誰不會呀?可我們在飲食方麵,究竟應當如何選擇食物,如何兼顧你我他各自的體質,這些問題您是否認真地思考過呢?
其實,這些問題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說難可以扯到陰陽五行,說簡單一點就是標準的四菜一湯。為什麼呢?因為四菜各偏向不同的味道,有甜的,有酸的,有辣的,有鹹的,加一碗湯,淡則養脾。
《黃帝內經》裏講:“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用現代的話解釋就是:飲食之中,味道偏酸的就先入肝,偏苦的就先入心,偏甜的就先入脾,偏辛辣的就先入肺,偏鹹的就先入腎。
一餐飯若是有了這五種味道,就可以根據身體所喜,隨意吃適合自己口味的飯菜了,五味入五髒,也就可以養五髒了。
說到這裏,可能有的人會有疑惑:為什麼《內經》談到了苦,而您的菜中沒有苦呢?若是沒有了苦,又如何養心呢?如果您能想到這個問題,那說明您還真的是心思細膩。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
現在我們吃飯,除了填飽肚子給身體以正麵的能量補充以外,還有很大的享受成分在裏麵。大家可以想一想,苦的東西有誰願意吃呢?若不是到了萬不得已,估計沒幾個人喜歡吃苦。菜的味道中,酸的有人喜歡,甜的、辣的、鹹的都有人喜歡,可是,唯獨苦的,喜歡者寥寥無幾!
中國菜的做法都很有講究。第一個是色,第二個是香,第三個是味,第四個是形,還有一個神。所以,我們在做菜的時候,要盡量把苦去掉。當我們將酸的、甜的、辣的、鹹的放在一起的時候,其實苦已經暗藏裏麵了,這是五味調配的結果。
另外,當我們吃完東西後,通過氣化,能量該奔哪兒就奔哪兒了,人體會很自然地有個分配。所以說,即使沒有吃苦,通過別的味道的調和,氣化的能量一樣能奔心而去。
例如招待客人的時候,四菜一湯就是很標準的工作餐,辣的、甜的、酸的、鹹的全具備了,加上一個湯,你說這個味重,加點湯一調便輕了。這一瞬間,五味就都入到五髒去了。四菜一湯正好是一個五行之術,這就是我們說的五味養生。
對於一個三口之家或者一個三代同堂的家族來說,最健康的飲食就應該是四菜一湯,這四菜一湯,說穿了就是要把五味灌輸到五髒之中。當然,這四個菜的四味還得根據一家人的不同喜好來分配。可能老爺子口重一些,老太太口輕一些,兒子喜歡辣的,女兒喜歡甜的。我們做成四菜一湯,就剛好兼顧了不同的味道。總之,其中肯定有一個適合你的口味,不會說這四個菜全是甜的或全是酸的。大家想想,老百姓最喜歡吃的家常菜是什麼?魚香肉絲。因為裏麵有辣的,有酸的,有鹹的,還有甜的,一個菜就解決了四味的問題。
合理的飲食是什麼?就是找適合自己的菜來下飯。比如我吃飯的原則就是:第一,不能浪費;第二,找一個自己喜歡吃的。我喜歡吃麻辣豆腐,那我就要一個放在我身邊,你如果也喜歡吃,你可以吃走一半。
都說海參、鮑魚滋補,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人家吃可能是養生,你吃起來就是毒藥,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中國人吃飯很熱情,主人常常會給客人夾菜,讓你吃吃這個,嚐嚐那個,往往別人給你夾的菜你根本不喜歡吃,可又不好拒絕。西方人很看不慣中國人這一點。其實這是一種熱情的體現,怕你吃不飽。那麼,咱們不妨把這種熱情稍稍降下溫,讓大家各取所好,隨意食之,這樣才是真的對大家好!
看似簡單的四菜一湯實際上是一種討巧且實惠的養生之道,且暗藏著深奧的五行之術在裏麵。日常生活中,我們若是能夠經常這樣搭配飲食,必定會吃出一身健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