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羽毛球項目體教結合的形式與保障
3.1實行靈活多樣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模式
高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是落實“體教結合”的有效措施。因此,各省市教育廳要積極輔助當地條件成熟的高校創辦高水平運動隊。對已有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管理機製,促進競技訓練和學習質量的雙向提高。針對運動員訓練和學習的實際情況,實行重大比賽停課,賽後補缺,考試前停練,考後補訓等形式或者由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補缺,對於常年在外訓練比賽的現役運動員可保留學籍,以學分製的形式逐步完成學業。要提高訓練質量和效率,縮短訓練時間,摒棄傳統的長時間訓練方式,讓運動員像普通大學生一樣擁有正常的學習時間,以有效解決學訓矛盾的突出問題。完善激勵機製和責任共擔機製,通過以獎促訓、以獎促教、以獎促學,激發廣大教練員和文化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高水平運動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教練員和運動員思想工作教師的責任意識,共同承擔對體育人才的管理和教育任務,切實解決運動員行為習慣差、文化成績低、訓練時間少等瓶頸問題。
3.2構建多樣化的業餘訓練培養體係及規範管理
在羽毛球業餘訓練中,後備人才匱乏是製約羽毛球項目發展的一個瓶頸。在生源方麵,目前,體校的渠道已經很難招生,普遍存在著生源缺、經費少的問題。體育運動學校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學曆相對較低,畢業生出路困難,家長不太願意送孩子就讀。相反,通過學校的渠道,可以在學生中進行大範圍的選拔和培訓,學生既不影響文化學習,又擴大了優秀運動員的選材麵。所以,要明確構建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一條龍”後備人才培養體係。小學期間的羽毛球業餘訓練是“龍尾”,是人才培養體係的普及和打基礎階段。省、市級示範中學或者體育特色學校以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是“龍身” ,是開展專項技術訓練,發現輸送體育後備人才的提高階段。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是訓練體係的“龍頭”,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龍身”和“龍尾”,高校要更多地對口招收特色學校、傳統項目學校的羽毛球特長生,以解決特長生的上學問題。同時,也可嚐試通過當地體校與學校合作辦學的模式,在教練員和場地、器材,生源等方麵,本著“優勢互補、相互支持、責義共但、成果共用”的原則,以簽訂合作協議的形式共同建立後備人才基地,滿足學生多樣化升學和個性化發展需求。有條件的省市,可以成立一所集體育訓練資源與教育教學資源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特色學校,采用集中訓練、集中學習、集中住宿的管理方式,實現競技訓練和文化教育的統一、有效結合,推動“體教結合”模式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在管理模式方麵,由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聯合辦學辦訓,校長、教練、行政後勤保障人員由體育部門委派,文化教育副校長和文化教師由教育部門委派,經費由兩者按照隸屬關係和職責分別撥付。另一方麵,通過將羽毛球俱樂部引進校園來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到羽毛球運動中,還可以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與幫扶,設立運動基金,以保障羽毛球隊師生的日常訓練和比賽等開支。
此外,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麵的積極性,大力推進社會辦業餘訓練的進程,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農村鄉鎮和個人開展不同所有製形式的業餘訓練,逐步形成業餘訓練多種所有製形式並存的局麵。或者,由部分省政府,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牽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建設集“訓、教、科、醫”於一體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的全國性羽毛球學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