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初一進洞(1 / 2)

據階州地方誌記載:萬象洞海拔1150米,高出白龍江190米,但洞內濕潮潤滑,間有小溪流瀉,叮咚之聲不絕於耳。也許是洞兩端相通的緣故,洞內氧氣充足,全年恒溫14℃,實是旅遊避暑的佳地。根據地質專家考證,該洞已有2.5億年的曆史了,是我國北方規模最大、景致最佳的特大溶洞,是中國“北方第一洞”。因洞內洞中有洞,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

萬象洞又名仙人洞,五仙洞,相傳五位仙人曾在此修煉。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岩洞)地貌。洞內深不可測,洞內地形複雜,曲折迂回。小者高闊不足1米,僅容一人爬行;大處高軒宏敞,縱橫百米之外。約36萬平方米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遍布,目前開發三大景區,即月宮、龍宮、天宮。

萬象洞形若蒼穹的洞口。洞上方刻有民國時甘寧青檢察使高一涵所書的“別有洞天”和趙樸初題寫的“萬象洞”等大字。進到洞內,是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就是第一景區——月宮。洞口有一形如臥獸的巨石,正向一形似滿月的透光石洞張望,好似“犀牛望月”,又像在審視出入遊人。這裏的鍾乳石奇形怪狀,光輝耀眼,或如旭日,或似曉月,或若雲霞,或恰仙草……放眼望去,處處奇珍異寶,花海果山,怪禽稀獸,五穀豐登,真是萬象競秀,名日“萬象更新。”向前移動,美景層出不窮。那由無數石慢組成的長約10米,寬約2.8米的石簾,自空垂下,名曰“石簾垂布”,重重敲擊,迸發出雷鳴似的巨響。那宛如白玉雕就的五根石柱,俊秀挺拔,直指天穹,名稱“五嶽朝天”。還有從洞頂垂下的石鍾乳,和地上茁生出來的石筍,垂直相接,相距不到0.3米,起名“天地交泰”,俗稱“天針對地針。”

通過一道光潔的,地麵上像砌滿了雲片似的走廊後,(即為“臥龍壩”)就來到了第二景區——龍宮。壩上有二龍蟠伏,鱗甲浮動,閃閃發光,仿佛觸之即飛。過“溜馬槽”則為“黃龍灘”,中有仙人“煉丹井”,深不可測。設有“仙人床”,床頭有“仙人枕”,壁上有“仙人燈”,床下有“仙人履”。內壁角有一小洞,高闊不足1米,深約1.7米,遊人爬行而過,是全洞最狹窄的地方,因涼風習習,故稱“風洞”。

過了風洞,我們便進了天宮。進入一重又一重的門,穿過無數玉砌瑤階,雕樓柱石的崇樓高閣,美景會不斷地湧來。在這裏,人們可以解除一切羈絆,讓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你說山,那裏就有各種形狀的山;說水,就有奔騰的海和流尚的河;說樹,就有樹,樹上有飛鳥;說橋,就有橋,橋上有行人。

從洞內紀遊題字來看,萬像洞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經吸引遊客,至今,洞內還留有北周、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100多麵,詩詞題刻768首記多首,對萬象洞奇景百般撫唱,倍加讚賞。其中清代武都人賈廷琯的《萬象仙洞》最有代表性,他在詩中讚曰:“不是人世間,包羅萬象天。臥龍何日起?玉柱幾時懸?誰鑿鴻蒙竅,空留丹灶煙?洞深苔不滑,何處遇神仙?”

盡管洞外晴天白日的很曬人,洞內溫度卻一點都不高,間或還有涼風襲來,讓人感覺周身都很舒爽。洞中的景致就不細說了,總之給人的感覺就是移步換景、應接不暇。沒來過的人看個稀奇,就如娜絲一般,一通閃光,一通照。娜絲一走動可把王海給累壞了,身上背個包還要跟上跟下的。詹姆斯教授時不時會停下來,用手摸一摸鍾乳石,將手伸入嘴裏,嚐嚐什麼味道,然後在隨身帶的本子上做一些記錄。秋田一語不發的跟在後麵,顯得心事重重的樣子。最苦的要數托馬斯·楊,可能他自己沒怎麼覺得,在我看來一個黑人背著大包總給人一種被人奴役的感覺。最輕鬆要數我和黑啤,尤其是黑啤忽前忽後的跑著,顯得極其興奮,有一段居然學著詹姆斯教授的樣子,舔著石鍾乳,讓人看了忍俊不禁……

不覺在洞中沿著人工步道走了越有四五公裏,整個空間開始狹窄起來,如同遇到瓶頸之地,隻是還有路在,走起來不比剛才寬闊,總有種壓抑的感覺。走到風洞的時候,詹姆斯教授和秋田沿著洞壁,開始仔細尋找。詹姆斯說,上次來的時候是從風洞邊上的一處洞穴進去的,這次卻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原先的那處洞穴。眾人也加入了找尋的行列,幾個人輕輕用化礦錘,從敲擊傳出的聲音最終判斷出的洞穴位置,不過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洞穴是封閉的,外邊裝飾性的塗抹著石鍾乳磨粉製成的岩麵,看上去和其它地方並無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