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別小看皮膚病(2 / 3)

二、惱人的瘙癢和老年多發的皮膚病

這類皮膚病雖可見於其他年齡層,但在老年期好發。

1.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老人的皮膚瘙癢是老人就醫的主要皮膚病。皮膚瘙癢症是指皮膚上沒有明顯的皮膚損害,而自覺劇烈瘙癢。在老年人群中調查,發病率高達10.5%,如在冬季發病率更高。老年性瘙癢可以因為皮膚本身的老化,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減少,皮膚幹燥所引起,故冬季天氣幹燥更容易發病,使用暖氣更會使室內幹燥。在穿戴毛絨的內衣,冬季老人洗澡次數太多,水溫高或使用了堿性肥皂都可能是瘙癢的原因。瘙癢以背部及小腿伸側最明顯。若搔抓,則皮膚上會出現廣泛的條狀或點狀抓痕。全身性瘙癢首先應考慮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腎病、肝髒疾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等都會出現全身瘙癢。

老年人的局部性瘙癢症最易發生在肛門、陰囊、女陰等處。肛門瘙癢多見於肥胖病人,或由於清潔衛生不夠,分泌物、排泄物沒有得到及時清除,局部皮膚潮濕,加之局部的摩擦、刺激,細菌等的感染而導致劇烈瘙癢,經常反複的搔抓可引起局部潮紅、糜爛或苔癬化,損害可擴展至會陰、陰囊或女陰。陰囊瘙癢症瘙癢僅局限於陰囊,偶可擴展至陰莖及會陰。女陰瘙癢症多見於肥胖者或糖尿病患者,瘙癢主要發生在大陰唇外側,亦可累及小陰唇、陰阜。

治療比較困難。對全身性瘙癢症首先當詳細地檢查有無全身疾病,特別注意內髒惡性腫瘤及何傑金氏病的存在,以及有無其他可能引起皮膚瘙癢的各種原因,針對原因治療。還應注意保護老人幹燥、萎縮的皮膚,避免外界刺激。藥物可給抗組織胺劑及安定劑,男性患者可試用男性激素如丙酸睾丸酮等。

對肛門、陰囊、外陰等局部性瘙癢症的處理,同樣首先要找尋各種可能的致病原因,如痔瘡、糖尿病等。還要保持局部清潔、幹燥,避免用過度刺激性外用藥,選用含有抗生素的類固醇激素軟膏。

2.類天皰瘡(亦名老年性天皰瘡)

這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約有80%左右發生於60歲以上的患者。類天皰瘡為大皰性皮疹,大皰通常發生在正常皮膚上或紅斑基底上,皰壁厚、緊張、飽滿,大小不等,大者可達3~5厘米直徑,皰液一般清晰,皰破後有滲液,糜爛,但不若天皰瘡的滲液多,也沒有糜爛麵向四周擴大,一般愈合較快,愈後留下色素沉著斑。皮疹主要發生於四肢屈麵、腰部、腹股溝、腋窩等處,也可全身發生。主觀上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感或燒灼,有時水皰經數日後能自行吸收。口腔黏膜損害較少較輕。類天皰瘡可緩解或複發,緩解時間長短不一,除年老體弱者,一般預後尚佳。

有報告類天皰瘡有伴發惡性腫瘤的情況,特別是有嚴重的黏膜損害及對類固醇激素治療效果欠佳者更應注意。

3.慢性乳頭狀潰瘍性膿皮病

本病多見於60~70歲年老體弱的男性,往往先有外傷史,隨之繼發感染,開始局部呈濕疹樣變化,繼之出現毛囊炎或癤腫樣的小結節損害,色鮮紅,逐漸發展成紫紅色浮腫性浸潤,表麵呈乳頭瘤增生,間有許多潛在潰瘍。自覺症狀輕微,好發於四肢,特別是足背、小腿,膝等處。

三、惡性皮膚腫瘤及癌前期皮膚病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癌的發生率亦增多。老人的皮膚主要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而有些老年的皮膚病屬於癌前期病變,如不及時處理會轉化為癌症。

1.皮膚癌症

(1)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但又是最輕的一種癌症,可發生在正常皮膚或在原有潰瘍處發生。在麵、耳、手背較多見,開始時為針頭大至黃豆大非炎症性結節,觸摸時質地較硬。以後其旁亦有發生,可互相融合,並隆起。再進一步可發生潰瘍,上有鱗屑或痂皮,損害並慢慢擴大,向深處發展。病因可能與強烈日曬、放射線照射、長期接觸瀝青、煤焦油等有關。自覺症狀不顯著,全身健康一般不受影響。惡性程度低,發生轉移亦少。可手術切除、X光照射、冷凍療法及激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