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遲早總會生病(1)(3 / 3)

1.關節與風濕痛

老人訴說關節痛與風濕痛,實際上包括了關節、肌肉、肌腱、韌帶、骨骼的疾病,雖然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骨關節炎,或各種早年因勞損造成的肌腱、韌帶等的軟組織損傷,但必須注意老人惡性腫瘤的骨轉移,常會造成骨的疼痛,特別是由於這一症狀的常見,不易被注意,故在新的部位出現疼痛,或疼痛性質改變,應注意檢查。作者有一些癌症病人都因關節痛才發現骨轉移再查到原發癌。甲狀腺機能減退的病人也常訴說關節肌肉酸痛。

2.疲勞與虛弱

這一症狀是近日出現還是存在已久,如突然出現且較嚴重,常提示為一急性病,高齡老人的無痛性心肌梗塞,虛弱伴暈厥可能是唯一的症狀,其他如老人的感染有時體溫不上升或僅有低熱、體征不明顯的暫時性腦缺血(“小中風”),甚至藥物反應都可僅感虛弱而無其他症狀。如疲勞逐漸發生或發生時間已經不明確,可能由於各種原因的貧血、冠心病伴有心輸出量減少、慢性肺部疾患伴缺氧、慢性感染、噻嗪類利尿藥所致低血鉀、老年人服用過量的鎮靜安眠藥等等,其他如精神因素造成的憂鬱及厭倦亦能產生疲勞。甲狀腺疾患在老年患者的症狀和體征可能不典型,甲狀腺功能亢進常無突眼,但可有瞼下垂,缺乏激動,而表現淡漠,以致易被誤診為抑鬱症,常有疲勞,有時伴心衰及房顫,並有進行性肌肉軟弱,特別是遠端的肌肉,甲狀腺僅輕度增大,還可能有很多結節。老人患甲狀腺機能減退亦常表現為疲勞,伴怕冷、貧血,麵、頸、腕、踝浮腫,並可有精神神經症狀。

3.暈厥

腦血管疾病是暈厥較常見的原因,頸動脈血管硬化使顱部供血受阻,頸椎骨增生壓迫椎動脈,在頭部活動時可產生頭暈及暈厥,過緊的衣領也可誘發。體位性低血壓亦常見於老人,不僅因為壓力感受器不敏感,老人的血管硬化更易造成體位性低血壓,有些藥物亦可致低血壓。此外,老人的心肌梗塞、失血後急性貧血、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均可致暈厥。

老人初發癲癇要考慮血管病或占位性病變,老人的癔症亦可能出現暈厥症狀。

4.眩暈

老人可因基底動脈或小腦後下動脈硬化造成小腦或腦幹供血不足,或是小腦、腦幹的疾病發生眩暈,有時短暫眩暈的發作也是暫時性腦缺血的一種類型。如因迷路病變引起的眩暈,常伴耳聾、耳鳴等內耳症狀,並有反複發作史。其他如頸椎病、體位性低血壓、中耳病、耵聹栓塞都可產生眩暈。不少藥物會產生眩暈的反應。

5.頭痛

老人偏頭痛較少,如突然出現頭痛要考慮占位性病變及腦血管意外。枕部頭痛可能因頸椎肥大壓迫神經根,頭痛發作與體位有關,枕部尚有皮膚感覺過敏。中老年突然頭痛還要考慮顳動脈炎,一般為嚴重的跳痛,可觸及硬而緊張的動脈,眼底可發現視網膜出血並視神經萎縮。

6.食欲不振

老人突然食欲減退可能為急性感染、急性心力衰竭、肝病、尿毒症、藥物如洋地黃及鎮靜劑中毒、萎縮性胃炎、胃癌等,還能因抑鬱、味覺減退而長期食欲不振。

三、老人用藥

到了老年,這樣那樣的病多了,難免求醫。吃藥就幾乎成為老人每天生活中的一個項目。有統計表明65歲以上老人所消耗的藥物,相當於65歲以下人群的3倍。吃藥原是為了解除病痛,可是用藥不當,就會適得其反。在美國,據調查老人中有59%在用藥上存在錯誤,這並非是指醫生的錯誤,乃指醫生處方後病人使用時的錯誤,而26%甚至是潛在的嚴重錯誤。有的老人自己服用市售成藥,中國老人還有服用中藥或秘方的習慣,用得是否恰當就更難判定了。可是有這樣一個事實:老人吃藥發生的反應很高。據統計,老人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青年人的2倍,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率也愈高。60歲以上老人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15%;70歲以上則為8.7%~21.9%;80歲以上可達24%。這就使得在服用藥物的老年慢性病人不能不對每天這個“例行的事”有進一步認識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