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集:元世祖忽必烈(二十四)(1 / 2)

內景,報告團講台。

主講人:有請本集特邀嘉賓張弘範、馬可波羅如嘉賓席並作自我介紹。

2

張弘範:大家好,我叫張弘範,字仲疇,祖籍河北易州定興漢族,生於1238年,卒於1280年,英年早逝。我是元朝著名的軍事家、統帥。元初漢人世侯張柔是我的父親,我是他第九個兒子。曾參加過襄樊之戰,跟隨元帥伯顏滅宋。1276年1月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後(今浙江杭州),俘獲五歲的宋恭帝和謝太後、全太後、眾官僚和太學生,我親自把這些人押送到大都。1277年,我因功被忽必烈授予鎮國上將軍,任命為江東道宣慰使。1278年,我派弟弟張弘正為前鋒,俘獲南宋丞相文天祥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對於文天祥這個人我是很敬重的,我佩服他的人格和氣節,但並不讚同他愚忠於趙家王朝。因為我是漢人,有滅了南宋王朝,俘虜了文天祥,所以也遭受了曆代罵名,說我是漢奸,其實在我們的時代並無漢族這麼一說,我們的祖國也不是什麼南宋,所以我以為漢奸賣國賊的罵名和我無關,我效忠元王朝,隻是各盡其職罷了。1280年正月十日病逝,終年四十三歲,我的兒子張圭也是元朝後期名臣。

3

馬可孛羅:哈羅,我叫馬可·波羅,是13世紀來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曆時四年多到達蒙古帝國。我於1275年,在中國元大都北京見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這位中國皇帝對我很友好,很欣賞我,讓我做了元朝的一個小官,我在中國遊曆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

內景,大都,皇宮,日、春、忽必烈禦書房。忽必烈、安童、汪德良。

忽必烈安童一左一右坐著交談。

忽必烈:丞相,川西王李德輝來信,他說他的妹妹熊耳夫人和合州守將王立是情人關係,王立願意放棄抵抗主動開城投降,但條件是我必須放棄對我的皇兄蒙哥遺詔的執行,赦免合州一城百姓和軍隊曾經抵抗和打死我皇兄的罪過,而且是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不降旗,二、不收兵器,三、不改縣誌。抵抗的放棄必須以尊嚴為前提。我思考再三,決定答應李德輝的親求。丞相,你覺得如何?

安童:陛下是英明之主,做出的決定自然是英明的,我從心裏讚同陛下的決定。

忽必烈:可是我有些擔心。

安童:陛下擔心什麼?

忽必烈:我皇兄臨終前留下遺詔,攻破合州務必屠城,殺盡一城百姓。皇兄遺詔盡人皆知,我公開違背皇兄的遺詔,我的皇兄的那些兒子們還有宗王們一定不滿意,會借機生事,另外,汪德良也會不滿意,他的哥哥也是死在合州。

安童:確實有這種潛在的麻煩,但不管有多大的麻煩,陛下也應該這樣做。因為陛下不僅是蒙古大汗,也是中原皇帝,四海的共主,難道一個四海的共主可以為了報私仇而殺害自己的子民嗎?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嗜殺者不可能的民心。

忽必烈:丞相之言極是,你就擬詔書吧,朕意已決。

5

內景,元大都,夏、日、忽必烈禦書房,忽必烈、張弘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