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將領甲:我不讚同劉將軍的主張,南宋的軍事實力雄厚,又處在江河天然水域屏障的保護之下,我軍不善水性,在水軍實力上無法與宋軍抗衡,我們不要忘記蒙哥汗在合川釣魚城下敗亡的教訓。
軍事將領乙:阿海將軍所言極是,我也認為我朝目前還沒有一舉消滅南宋的實力,前車之轍,後車可鑒。劉將軍好大喜功,急於取宋,實乃唐突之策。
劉整:(異常激動)我認為二位將軍的話是一派胡言,這簡直是對我朝和聖上極大的輕蔑。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聖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邪!
忽必烈:(坐在殿前,一臉嚴肅,對身旁的伯顏)眾愛卿不要吵了,朕滅宋之意已決,無須諸位多言。劉將軍,請你說一下為什麼滅宋要從襄陽下手?
劉整:陛下,我來分析一下滅宋先從襄陽下手的戰略意義。(走到一幅戰略掛圖的前麵,用手執照掛圖)我朝與南宋相持在兩淮、襄漢以至川中一線上。淮東多水網,不利於我騎兵作戰;淮西據淮水,南宋在此屯重兵,與淮東相呼應;川蜀地區,宋人憑一部分餘玠所築山城頑強固守,我軍一時難以得手。相形之下,襄漢地區像是千裏長蛇的軟中腹。襄陽、樊城孤立的暴露在前沿,很容易受到攻擊。如果我軍攻下襄陽,長江中流的重鎮鄂州就失去屏障。鄂州不守,南宋的千裏防線就被從中突破,首尾截成兩段。向西使川蜀與朝廷失去聯係遮斷,向東則有順江之勢,向南使得南麵的湖湘門戶洞開。因而襄、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也是我建議滅宋先從襄樊下手的原因。
忽必烈:(激動地站了起來)劉將軍分析的極是,朕完全讚同他的戰略主張,眾將聽令。(全部將領站了起來)朕任命阿術將軍為伐宋前軍總指揮,都元帥,任命劉整將軍為伐宋前軍副帥,協助阿術元帥攻宋。劉將軍請你談一下你的伐宋攻取襄陽的軍事主張。
劉整:是!陛下,臣的滅宋之計已成竹在胸,臣以為,滅宋是長久大計,非一朝一日可實現。臣的襄陽戰役軍事主張有兩點,第一,‘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針對南宋水軍的優勢,望大汗從現在起就開始造船並訓練水軍,不過幾年,我蒙古的強大水軍就可建成,到時,我們從襄陽沿江而下,可直取臨安。其二是困死襄陽的戰術。我擬切斷與漢東地區的聯係--在襄陽城東的白河口、鹿門山築堡,斷襄陽糧道、令南北不相通--因此,我希望大汗派出卓越軍事將領率大軍配合臣築長圍,起於萬山,包有百丈山,形成隔絕兩座城池互相救援的屏障;此外,臣還有一個久困之計,那就是築峴山、虎頭山為一字城,聯絡諸堡,斷襄、樊樵蘇之路;並對兩城形成合圍--加築新城與漢江之西;切斷漢水西向的交通,進一步收縮緊逼築新城以困襄陽,同時築堡萬山以斷漢水西向的交通,立柵灌子灘以絕東流的通道。如此一來,襄陽、樊城與南宋隔絕,成為兩座互相不能照應救援的孤城,糧草援兵斷絕,必不能久守,總之,臣以為滅宋成功,在襄樊一役,望大汗全力以赴。
忽必烈:好,劉將軍遠見卓識,朕就全部依你之計而行,打造船隻訓練水軍、攻打圍困襄樊而成的計劃同時進行。我讓史天澤將軍配合你築長圍,起於萬山,包有百丈山;此外,朕批準你的久困之計,築峴山、虎頭山為一字城,聯絡諸堡,斷襄、樊樵蘇之路並加築新城與漢江之西對兩成形成合圍之勢。朕絕不會再讓南宋這個小朝廷偏於一偶苟延殘喘,朕滅宋之決心堅如磐石,也希望眾愛卿堅定滅宋決心,團結一致,實現我朝一統天下之宏偉大業!
眾大臣:是,團結一致,誓死滅宋,實現國家統一大業!
7
外景,秋,日,襄陽、樊城,蒙古大軍。
蒙古大軍在阿術劉整的率領下,從北方南下,在襄陽、樊城一帶和兩城之間沿山築城牆,建堡磊、紮營安寨,形成包圍態勢。
8
外景一、一隊從陸地往襄陽運送糧草的宋軍隊伍受到蒙古軍隊的堵截、糧草被劫,士兵被俘虜,押送回蒙古軍營地。
9
外景二、在襄樊一帶,夜、燈火通明,一個大型建造船隻的工棚內,工匠們忙著造船。鋸木頭的,造船隻龍骨的,釘船板的,一片忙碌景象。
10
外景三、在襄陽附近的長江水域支流上,劉整的船隊和水兵在寬闊的湖麵上船隻與船隻迫近靠攏,水兵軍事演習,用棍棒、船槳在水中練習作戰、對打、格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