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集:蒙哥與忽必烈(十三)(2 / 2)

7

賽典赤、贍思丁:大家好,我叫賽典赤,烏茲別克人,曾做過成吉思汗的侍衛,呼和浩特的地方長官(達魯赤花)我是中國雲南第一任行政長官。忽必烈繼位後,原大理國轄地成為忽必烈第六子忽魯赤的封地,史稱梁王,但這位梁王的治下,民不聊生人民動蕩不安,極有可能發生叛亂,在這種危急關頭,忽必烈自認自己用人有誤,決定派我去做大理的行政長官。我到人後,一則安撫民心,而則調節蒙古宗王與地方行政長官的矛盾。1276年,我將大理的行政治所從大理遷到昆明,正式將昆明作為雲南行省省會。我在任期間興修水利,八百裏滇池就是我的水利工程和政績,興辦教育,立孔子廟,購買書籍,迎請四川教師,不遺餘力地傳播先進文化。我以為改善民族關係是治理好雲南的一個根本,因而采用盡量團結利用不以殺伐為能事的政策,在“攻心”方麵取得巨大成果,“諸夷聞風翕然款附”,社會日益安定。

我治理昆明,最大的政績是主持興修水利,治理滇池的民心民生、工程。首先,我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設壩閘以節水分洪。現昆明上遊最重要的鬆華壩水庫之壩,就是我那是修建的。我還重理大理國時開挖的金汁河、銀汁河分流並資灌溉,使洪水受人控製。在滇池下遊,清除出水口的淤泥、砂石後,整治河道險阻,使滇池水可順暢流入金沙江,避免城市被淹,同時“得壤地萬餘頃,皆為良田”。經我興修水利後的滇池周邊地區一片富饒景象,直賽江南魚米之鄉,史籍上說是到了牛馬成群、狗也吃肉、魚蝦之多可拿來肥田的地步。我與1279年因病去世,據說昆明老少痛哭連日,當然我已經躺在墳墓裏,我葬於鬆華壩。

7

廉希憲:大家好,我叫廉希憲,維吾爾族人。

我雖然是維吾爾族人,但卻崇尚儒學,自幼熟讀經書,深通儒家之道,人稱“廉孟子”。我19歲時入侍忽必烈王府,因勤奮好學而深得忽必烈賞識。後來,隨忽必烈征伐雲南等地。1254,任京兆(今陝西西安)宣撫使,政績顯著。1259,隨忽必烈攻宋鄂州,運籌帷幄,參謀軍機。蒙宗死後,我秘密進言:“先發製人,後發人製。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事機一失,萬巧莫追。我力促忽必烈迅速北返,與他的弟弟阿裏不哥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我還擅自動員宗王塔察兒擁立忽必烈做皇帝,在塔察兒的帶動下眾宗王紛紛效仿,在開平擁立忽必烈為大汗。在此間,我再次出鎮關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撫使,重用良將,力挫阿裏不哥的支持者渾都海,而且現咱後奏,殺了支持阿裏不哥的阿藍答兒和劉太平,平定關隴,升任平章政事。”

我一生勤奮好學,清貧廉潔,兩袖清風,除了一把破琴就是幾箱書籍。我嫉惡如仇,秉公辦事,剛直不阿,忠於職守,痛恨圍繞在忽必烈周圍的阿諛逢迎之徒阿合馬之流,為此經常和忽必烈發生爭執,頂撞衝突乃至罷官。但我依然我行我素絕不該正直廉潔的初衷即:“大丈夫見義勇為,禍福不足以動搖”我的主要政績其主要政績有:直言諷諫、整飭朝綱、革新政治;廢除州縣長官世襲,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台察,建立各級監察機構;除暴安民,打擊不法地方勢力;安定民生,發展生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