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灸療保健術(2 / 2)

(4)灸氣海穴: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增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衝任及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腹瀉、遺尿有防治作用。可選用艾炷灸、艾炷隔薑(或附子)灸、艾條溫和灸、藥物敷灸等。灸法和注意事項同關元穴。

(5)灸腎俞穴: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具有補腎益精、保健腰脊、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膀胱張力,興奮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能力,主治腎虛腰痛、精少早衰、諸虛百損等。對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早泄、遺尿、哮喘有防治作用。可選用艾炷無瘢痕灸、艾炷隔薑(或附子餅)灸、艾條溫和灸、藥物敷灸等。灸法同足三裏穴。

(6)灸膏肓俞穴:膏肓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有調整肺氣、養陰清肺、補虛益損的功效。灸之能緩解支氣管痙攣,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防治肺結核、咳喘、虛勞及一切血證。可選用艾炷無瘢痕灸或瘢痕灸、艾炷隔薑灸、艾條溫和灸等。

(7)灸風門穴: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加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中風、癰疽等。預防高血壓可選用艾條溫和灸或溫盒灸,每次10~30分鍾,每日1次,每月灸10次;預防流行性感冒可選用艾炷隔薑灸,每次3~5壯,灸至皮膚潮紅、溫熱舒適為度,在感冒流行季節,每日施灸1次,可連灸7~10次。

(8)灸身柱穴:身柱穴屬督脈經穴,為小兒強壯促健要穴。具有通陽解表、祛風退熱、清心寧神的功效。可防治小兒驚癇、癲狂。

每次用小艾條溫和灸5~10分鍾。隔日1次,每月灸10次,亦可配合灸風門。

(9)灸大椎穴:大椎穴屬督脈經穴,又名百勞,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又稱督脈之海,有總督諸陽之義,能主宰全身,故為保健要穴。具有通陽解表、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清腦寧神、肅肺調氣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甲狀腺及免疫功能,對血液循環、白細胞也有調整作用,配灸足三裏,可防治白細胞減少。可選用艾炷無瘢痕灸、艾炷隔物灸及艾條溫和灸。

(10)灸三陰交穴: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胃分泌功能,女性生殖功能、調整心律、心率,調節胰島素分泌,預防生殖係統疾病。主治肝、脾、腎三髒的疾病,能防治高血壓、月經不調、子宮功能性出血。可選用艾炷無瘢痕灸,每次3~5壯,3日1次,每月共灸5次;或艾條溫和灸,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每月共灸10次。

(11)灸湧泉穴: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穴,為老年保健要穴,有補腎益精、寧神開竅、舒調肝氣的作用。灸之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防治高血壓,能糾正胎位,並有強壯保健益壽之功。可選用艾炷無瘢痕灸或隔薑灸,每次灸5~10壯,灸至局部感覺灼痛時即用鑷子夾去未燃盡的艾炷,更換新炷再灸。

(12)伏天灸:取白芥子、半夏(或延胡索)各21g,甘遂、細辛各12g,共研細末,加麝香少許調勻,用生薑汁調製成18個小餅,於每年三伏(頭、中、末)時分別敷灸肺俞、心俞、膈俞(或百勞、定喘、膏肓俞)穴,用膠布固定,每次灸4~6小時或更長時間,每伏1次,每年共敷灸3次,連續3年,可預防哮喘冬季發病。(引自《實用常見病艾灸療法》)。

(二)灸術之健體作用

“若要安,三裏常不幹”,是言常灸足三裏,可免除一切疾病,《備急千金要方》雲:“官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瘟虐毒不能著。”是灸之能預防毒癘,預防疾病,亦是保健作用……灸能增加血細胞,活潑功能,促進營養,則自有保健作用。用艾灸病,複能利用防病,此古人之卓見也。讀日本帝國文庫,名家慢肇載,灸足三裏,壽長340餘歲,則艾灸又能益壽延年。

綜合日本人研究,證明灸有消炎、鎮痛、促進營養諸作用,與古人之散熱解鬱、起陷複溫之理適合。(引自《中國針灸學》)

(三)灸療能卻病強體

艾炷灸既能卻病,又能強體。例如:常灸足三裏,有預防流感、高血壓及傳染病之功。且能強壯脾胃。先人雲:“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常灸關元、氣海,至老四肢不冷;灸命門、腎俞,老而不夜尿。說明灸療保健至關重要。(引自《百病中醫民間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