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健灸
1.保健灸的起源和發展保健灸的曆史悠久,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采用艾灸進行保健強身,防治疾病。文獻中記載之“逆灸”就是現代的保健灸。古人非常重視艾灸保健,在《內經》中就有“大風汗出,灸”、“灸則強食生肉”的記載,並把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稱為上工。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了用灸法預防疾病,把灸足三裏稱為“長壽灸”,可以防病抗衰老。宋代《針灸資生經》提出了臍灸有壯元陽的功效,能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灸百會可以預防小兒驚風。《醫說》指出:“若要安,丹田、三裏常不幹。”《扁玉心書》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明代《針灸大成》在運用灸法預防中風時,主張“便宜急灸三裏、絕骨四處、各灸三壯”,“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瘡為妙”。《醫學入門》說:“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清代醫家張璐在夏月三伏用藥敷灸肺俞、膏肓俞、百勞等穴,可預防冬季哮喘發病。當代保健灸在繼承古代經驗的基礎上,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發明了很多新的灸療方法和器械,藥物穴位敷灸防治慢性氣管炎、心絞痛等疾病,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運用灸法減肥防皺,使艾灸療法步入美容延緩衰老的領域,受到世界醫學界的注目。通過大量臨床和實驗研究,逐漸闡明保健灸的作用原理。保健灸可以調整髒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加紅、白細胞的數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調整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可達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2.保健灸對世界醫學的影響保健灸隨著中醫藥學很早就流傳到世界各國,對世界醫學產生了一定影響,特別是深受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醫家和人民的重視。在日本保健灸很盛行,三裏灸廣為流行,《養生一言草》載有“灸治確為養生訣,年逾四十灸三裏。施灸不為寒暑限,疲勞施灸為上策。小兒患病應施灸,勝似服藥有神效”。日本很多醫家都非常重視長壽灸,提倡嬰兒時期灸身柱,以促進嬰兒生長發育;17歲左右灸風門,以預防呼吸係統疾病;24歲左右灸三陰交,以避免生殖泌尿係統疾病;30歲灸足三裏,以增強脾胃功能,預防一切疾病;老年人加灸曲池,以降低血壓,預防中風,使眼睛明亮。在朝鮮《東醫寶鑒》稱臍灸有“養丹田,助兩腎;添精補髓,返老還童,防病延壽”之功。
3.保健灸的特點
(1)適應範圍廣,保健灸不僅能防病強身,延年益壽,而且可預防傳染病,對治療臨床各科各種疾病均有明顯的效果。
(2)保健灸方法多種多樣,有艾灸、臍灸、隔藥灸、藥物敷灸等。
(3)療效確切,安全可靠,操作簡便,可以自己操作,副作用少,既適宜在醫療單位開展,也可在家庭操作。
4.保健灸的臨床應用
(1)灸三裏:足三裏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輸穴之一,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身壯體益壽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胃腸、心肺功能,使呼吸、代謝功能顯著增強,調節血壓、血糖,提高免疫功能。主治一切胃腸病證,虛損勞疾。無病灸之有防病健身,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衰老的作用。對防治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肺心病、冠心病、中風、慢性胃腸病都有較好的效果。故俗話說“若要安,(足)三裏不要幹”是古今最常選用的保健灸。古人多采用化膿灸,每次灸3~5壯,灸後發皰化膿形成灸瘡,20~40日結痂,灸痂晚落痊愈後遺留瘢痕,可每年灸1次。
現在多采用艾炷無瘢痕灸或艾炷隔藥灸,即當艾炷點燃灸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即用鑷子夾去艾炷,再換新炷施灸,連灸3~5壯。亦可采用艾條溫和灸,每次灸10~15分鍾,灸至局部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潤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2)灸神闕穴:神闕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灸要穴,一向受養生家重視。具有複蘇固脫、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延年益壽及強壯作用,對防治慢性腸炎有較好的效果。可選用艾炷隔鹽(或薑、或附子餅)灸、煉臍灸、艾條溫和灸,每次5~7壯(或10~15分鍾),灸至腹內有溫暖舒適感、局部皮膚紅潤、發熱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本穴不宜采用化膿灸。
(3)灸關元穴:關元穴屬任脈經穴,為足三裏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衝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胱的張力,促進垂體-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主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秘有較好的效果。為中老年人保健灸的常用穴。多采用艾炷無瘢痕灸、艾炷隔藥灸、艾條溫和灸、溫盒灸、藥物敷灸等,每次灸3~5壯,灸至小腹有溫暖舒適感、局部皮膚紅潤、發熱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婦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