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4)(2 / 3)

內關(絡穴)位於大陵穴後2寸,兩筋之間,伸掌握拳腕部顯出之淺溝凹陷處。功用:理氣降逆,寧心安神,鎮痙止痛。主治:心肌炎、心髒內外膜炎、黃疸、前臂肘神經痛或麻痹、心絞痛、心悸怔忡、無脈症、胃脘痛、呃逆、嘔吐、胸脅脹痛、昏迷、眩暈、失眠、瘧疾、熱病、中暑、癲狂、癔症、精神病、急性胃腸炎、神經衰弱、小兒驚風、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產後血暈、脅痛、胸悶氣短、肘臂攣痛、手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壓、休克、風濕性心髒病、腦動脈硬化、頭痛、妊娠惡阻、醉酒、肋間神經痛、正中神經損傷、凍瘡、暈車、暈船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

大陵(五輸穴)位於手掌麵的腕橫紋正中,兩筋之間凹陷中。功用:理氣活血,寧心安神,清熱散邪。主治:心肌炎、肋間神經痛、齶扁桃體炎、咽喉炎、心痛、心悸、癲癎、癔症、胃脘痛、中暑、頭痛、熱病汗不出、嘔吐、胸脅脹痛、神經衰弱、急性胃炎、肘臂手攣痛、驚悸、精神分裂症、腕關節痛、喜笑悲恐、煩躁、失眠、喉痹、癲狂、疥癬、天皰瘡、手皸裂、腕管綜合征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

勞宮(五輸穴)位於中指和環指之間,掌心內第一道橫紋的凹陷中。功用:活血開竅,清熱散邪。主治:胸膜炎、吞咽困難、口腔炎、心痛、嘔吐、胸脅痛、胃脘痛、大小便帶血、鼻出血、黃疸、癲癎、癔症、熱病汗不出、中風昏迷、手掌多汗、鵝掌風、痔瘡、中暑、煩躁、癲狂、口臭、口瘡、凍瘡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

中衝(五輸穴)位於中指尖正中,指甲前約1分。功用:活血開竅,清熱散邪。主治:心痛、心煩、熱病汗不出、中風、中暑、昏迷、暈厥、休克、急性胃腸炎(吐瀉)、癲癎、癔症、精神分裂症、小兒夜啼、舌強不語及急、慢性驚風、心胸煩悶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鍾。

手少陽三焦經穴本經起於關衝,終於絲竹空,左右共46個穴位。

關衝(五輸穴)位於環指外側(尺側)指甲角處約1分。功用:清三焦熱,醒神開竅。主治:頭痛、目赤(結膜炎)、目翳、目視不明、熱病、腹痛、吐瀉、咽喉腫痛、中暑、中風昏迷、流行性腮腺炎、口幹、心煩、前肘臂神經痛、五指痛、耳鳴、耳聾、舌強、心煩、小兒驚厥、急性齶扁桃體炎、喉炎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鍾。

液門(五輸穴)位於第4、第5指縫間,握拳取之。功用:清三焦熱,開竅聰耳,舒筋利節。主治:貧血性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咽喉炎、牙齦炎、目赤腫痛、瘧疾、手背紅腫、癢痛、手指拘攣、前臂痙攣、麻痹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中渚(五輸穴)位於液門穴後1.5寸,握拳第4與第5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功用:清三焦熱,開竅聰耳,舒筋利節。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聾啞、咽喉腫痛、瘧疾、熱病汗不出、肘臂痛、手指不能屈伸、手腫癢痛、目赤腫痛、手指麻木、中耳炎、急性結膜炎、眶上神經痛、甲狀腺腫大、肋間神經痛、手部凍瘡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陽池(原穴)位於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功用:清三焦熱,舒筋利節。主治:感冒、瘧疾、耳聾、虛勞、糖尿病、風濕病、上肢關節炎、子宮前屈或後屈、齶扁桃體炎、上肢腫痛、麻痹、手背腫痛無力、下垂、蕁麻疹、肩背痛、腕背腱鞘囊腫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外關(交會穴)位於手背腕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凹陷中。功用:清三焦熱,鎮驚息風,疏經活絡。主治:熱病、頭痛、耳鳴、耳聾、目赤腫痛及一切目疾、瘰鬁、半身不遂、上肢關節炎、前臂神經痛、胸脅痛、流行性腮腺炎、頰腫、流行性感冒、肺炎、中暑、高血壓、驚風、牙痛、鼻出血、落枕、上肢攣痛、麻痹、癱瘓、腕痛無力、手指腫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顫、感冒、肺炎、中耳炎、遺尿、腕下垂、神經性皮炎、手癬、凍瘡、近視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