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廚房好烹調(1)(2 / 3)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為了不使醬油生黴生花,把買回來的醬油煮沸保存,這樣一來,使醬油中的氨基酸在加熱煮沸過程中被凝固為蛋白質,從液體中呈絮狀析出。醇、酚、酯等香氣成分也由於煮沸而揮發,從而大大減少了香味。這樣處理後的醬油用來烹調菜肴,將會失去它應起的大部分烹調作用。所以,醬油不宜煮沸後使用。

醋的妙用

醋是一種重要的調料,它能派上許多用場。

1.解腥。在烹調魚類中加入少量醋,可去除魚腥。

2.祛膻。在燒羊肉中加少量醋,可解除羊膻味。

3.減辣。在烹調菜肴中如感太辣,放少量醋,辣味即減少。

4.添香。烹調菜肴中加少量醋,能使菜肴減少油膩,增加香味。

5.引甜。在煮甜粥中加少量醋,能使粥更甜。

6.催熟。在燉肉、煮燒牛肉、海帶、土豆中加少量醋,可使之易熟、易爛。

7.防黑。炒茄子中加少量醋,能使炒出的茄子顏色不變黑。

8.防腐。在浸泡的生魚中加少量醋,能防止其腐敗變質。

9.起花。在豆漿中加入少量醋,能使豆漿美觀可口。

怎樣用料酒

烹調中,用酒十分重要,酒能解腥起香,使菜肴鮮美可口,但也要恰到好處,否則難達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由此可知,要使酒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關鍵在於酒得以揮發。所以烹調過程中最合理的用酒時間,應該是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如煸炒肉絲,酒應當在煸炒剛完畢的時候放;紅燒魚,必須在魚煎製完成後立即烹酒;炒菜、爆菜、燒菜,酒一噴入,立即爆出響聲,並隨之冒出一股水汽,這種用法是正確的。

上漿掛糊時也要用酒,但不能多,否則就揮發不盡。

也不是所有葷料的菜肴必須加酒,“榨菜肉絲湯”就不用放酒,因為“肉絲”一氽即成,酒很難揮發。

巧用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也就是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具有極其鮮美的味道和一定的營養價值。味精易溶於水,加水衝淡3000倍,還能品出它的鮮味,炒菜、做湯隻要加上一點兒,就能使菜肴味道更鮮美。但是,味精也要合理使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炒菜做湯時,最好是在即起鍋之前加入味精,而不要將味精和菜同時下鍋。因加熱時間太久、溫度太高都容易使味精變成焦穀氨酸鈉,不僅失去鮮味,還具有毒性。

味精用量不能太多,那樣會使菜失去原味,甚至難吃,也不必每菜必加。

一歲以內的嬰兒以不吃味精為好。

炒蛋切忌加味精。在加小蘇打或含堿菜、湯中不宜放入,在含有酸味的菜、湯中也不宜放味精。

拌涼菜時,用70℃~80℃的熱水將味精化開,然後倒入菜中拌勻即可。

怎樣搭配好副食

1.葷素要搭配好。葷素搭配是副食品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葷素搭配可以解決蛋白質的互補問題,如豆製品、麵筋和肉、蛋、禽等動物性蛋白質搭配,能大大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和蔬菜搭配,除了充分利用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外,還可以得到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大豆蛋白質。大豆含蛋白質豐富,質量好,價格又便宜,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豆製品和各種蔬菜搭配,如蔥燒豆腐、腐竹炒油菜、砂鍋豆腐、豆腐絲炒雪裏蕻等,都備受人們的歡迎。

葷素搭配還能調整食物的酸堿失調。許多動物性食品,如魚類、肉類、蛋類、奶類等都屬於酸性食物,如果動物性食物吃得過多,會造成人體酸堿失衡。許多植物性食品,如葉菜類、花苔類、果茄類等都屬於堿性食物,食之可調整體內的酸堿平衡。如豆製品和肉類搭配,再和葉菜類或花苔類、果茄類蔬菜搭配,不僅可獲得全麵的營養,而且還能保持酸堿平衡,有利於身體健康。

2.生熟搭配。這一點對蔬菜尤其重要,因為蔬菜中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遇熱容易受到破壞。經過烹調的蔬菜維生素總要損失一部分,因此,吃一些新鮮的生菜,既可保持大量的維生素,也可增進食欲。尤其在夏天,可以多吃些涼拌菜,如熟肉絲拌黃瓜、粉皮;小水蘿卜拌熟肉絲、粉皮;小蔥拌豆腐等。當然,吃生菜時一定要注意衛生,最好先消毒,再食用。

如何在烹調中使用麵粉

使炸過魚的油除去腥味:把炸過魚的油燒開,投入一些蔥段、薑片和花椒,炸出香味,然後離火,抓一把幹麵粉撒入熱油中,待油冷卻後撈出蔥段與薑片,即可消除油的魚腥味。

使煎蛋黃亮好看:煎蛋時,油中撒一點麵粉,蛋煎出來黃亮好看,油也不會爆濺鍋外。

使湯減輕鹹味:如果湯做得太鹹,可用一塊幹淨的布包些麵粉放入鍋裏煮一會兒,即可吸收鹽分,減輕鹹味。